一、基本情况介绍
重庆市建桥工业园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濒临长江,通达性优越,10分钟可到达重庆西站,20分钟可达重庆市人民政府,距离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约40分钟车程。
依托重庆绕城高速、重庆内环快速路与轨道交通2号线、5号线、18号线,七纵七横快速通道以及新增的8条入园道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园区内在建有火车运输装卸站点,距离团结村、果园港,珞璜港等重要港口交通便捷,货物的通达性能良好。
重庆市建桥工业园C区航拍图
一是建桥园区生活配套丰富。已建成建桥运动场所、建桥爱心食堂、区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万家燕医院、跳磴镇卫生院等服务配套设施,公立三甲医院正在加快建设。二是教育配套高端完善。园区幼儿园、中小学齐备,已建成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大渡口校区、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重庆市九十五中学校、重庆市民族实验学校,以及重庆商务学校C区等各类优质学校,世界名校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也正在建设。三是商业配套完备。现已建成大渡口万达广场、中冶·熙城商街、亿地商业街等商业综合体,龙湖天街即将开工建设。四是住宿配套充裕。拥有各类专用配套房屋26.3万平方米,累计3926套。切实提供良好住房保障。五是服务质量一流。为建桥园区企业提供“网格化”管理暨常态化“三服务”机制,建立企业“白名单”一对一服务,成立民营企业指导委员会,组建20个企业服务专班,每月走访企业,开展“政企早午餐会”,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多种渠道解决企业反映难题。
园区规划面积为11.5288平方公里,已供工业用地面积8.5116平方公里,未开发用地面积3.0172平方公里。拓展区面积7.03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生态多维的产业新城,打造高新区产业集聚园。实施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抓聚集、上规模、延链条。托存量大型国有企业,打造先进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基地。同时打造重大项目承接区、中小企业集聚区、创新研发区、产城融合服务区。为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承载能力。
重庆市建桥工业园楼宇
目前重庆市建桥工业园主导产业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重点发展以智能视觉为主导,培育引进海康威视、东华软件等企业280余家。到2027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大数据智能化产业营业收入达200亿元,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100亿元,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150亿元,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100亿元,重庆小面产业营业收入达100亿元。
重庆市建桥工业园在2023年11月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 该图为园区水文化长廊
1.重庆市建桥工业园发展历程
重庆市建桥工业园自2003年创建以来,历经初创发展阶段、转型升级阶段、统筹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
(1)初创发展阶段(2003—2010年)
2003年6月,重庆市建桥工业园破土动工,是市政府批准设立的首批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成立之初,仅有1.97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2007年,园区逐步扩大至8.41平方公里。
(2)转型升级阶段(2011—2015年)
面对重钢搬迁后的产业调整需求,为此,重庆市建桥工业园提出了将打造为总部经济区,主要依托存量大型国有企业,重点打造先进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打造生态多维的产业新城的发展思路。
(3)统筹发展阶段(2016—2020年)
根据2018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重庆市建桥工业园规划面积11.5288平方公里。
(4)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2025年)
一是通过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强改革开放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动园区发展。二是加快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三大主导及生态环保、食品及农产品两大特色产业,构建优势集群。三是促进园区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盟,培育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20余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50余家、工业设计中心30余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50余家。
2.现有入驻企业概况
初步形成了以海康威视、萤石电子为龙头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以中元汇吉、大清生物为龙头的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以三峰集团、中能能源为龙头的生态环保产业,以国际复合、风渡新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特色产业,以辣来主义、金牌干馏等重庆小面为龙头的重庆小面特色产业。
截至2024年7月,在园企业共计274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78家、高新技术企业73家,科技型企业214家、专精特新企业56家,小巨人企业8家,上市企业2家,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6家。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90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5.47亿元,完成工业投资22.15亿元。2024年1-7月,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3亿元,完成园区营业收入184.9亿元,完成工业投资13.55亿元。
3.获得荣誉
成立以来,建桥园区先后获得了“重庆市近零碳园区试点”、“国家级绿色园区”、“重庆市首个园林式工业园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中国最具政府服务竞争力品牌园区”、“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园区100强”、“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工业园区”、“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园区”、 “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重庆市首批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中国绿色低碳示范园区”、“重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重庆出口制造基地示范区”、“重庆玻纤产业园”、“重庆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园”、“重庆创新基地”、“重庆市优秀工业园区”等18项殊荣。
4.未来发展规划
(1)聚集五大产业,打造高新区产业集聚园
实施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华韶智算中心,推动海康威视三期、萤石智能家居、红九九生产基地等项目投产达产。举办第四届重庆小面文化节,实施重庆小面“百城万店”品牌连锁化经营新模式,打造小面快消品爆款。发挥中元汇吉体外诊断产业链主企业技术优势,探索创新型区域检验中心建设。支持三峰环境等企业延链强链,助力国际复材打造玻纤复合材料下游应用产业园。到2027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大数据智能化产业营业收入达200亿元,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100亿元,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150亿元,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100亿元,重庆小面产业营业收入达100亿元。
(2)聚焦科技引领,打造高新区创新园
把创新发展摆在园区发展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为主基调,以创新驱动园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创新资源整合,加快创新人才集聚,抓好创新主体的引进和培育,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快培育园区发展新动能。到2027年,园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3.8%,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5个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力争取得3项填补空白的核心技术重大成果。
(3)推动零碳低碳,打造高新区绿色园
坚持低碳引领,打造生态建桥。把“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融入园区转型升级各方面和全过程,围绕能源降碳、工业减碳、交通去碳等领域深入推动近零碳园区建设,到2027年,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淘汰落后及整治提升企业50家以上,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00亩以上,生活污水、垃圾、工业废水、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5%以上。
(4)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高新区智能园
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功能的企业服务矩阵,提供产业融资、人才供应、惠企政策、产业载体、专业机构等多方面服务平台。以“保姆式”的服务为构建企业创新发展良好生态圈。提供产业合作服务。依托园区重点企业,搭建“企业开放合作服务专区”,搭建总部企业、上市培育企业、领军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企业“朋友圈”,遴选合作需求、发布“机会清单”,促进企业融通发展、互利共赢。到2027年“易企飞”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企业研发设计、检测检验、仓储物流等需求。资金、水、电、气等要素保障,确保园区企业生产经营。
(5)坚持协同合作,打造高新区开放园
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园区高水平“引进来”,高质量“走出去”,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联合搭建协同发展平台,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园区产业竞争新优势。建桥园区获批重庆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通过商务部验收。全国首个台资企业对接RCEP法律服务中心落地。到2027年,园区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等设立或共建独立法人研发总部5家以上;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实现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年均增长12%以上。
(6)完善孵化体系,打造专业化产业园
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打造高质量孵化载体,涵盖从初创企业到成熟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支持,推动“工业+服务”产业生态创新赋能。到2027年,重庆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重庆微企梦工场成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天安数码城聚合五大百亿级产业,利用好集团深耕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资源优势,持续导入优质企业,全面融入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引进一批汽车电子产业链企业。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加快“启明星”“北斗星”企业培育,实现软件产业营收、从业人员数量均增长30%。
二、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招商负责人姓名:蒋凌云
联系电话:19123195672;座机:68950088
三、联系地址
重庆市大渡口区田西路中冶熙城商街1号楼。
来源:大渡口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