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重庆市商务委员会承办:重庆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投资指南招商政策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7年)》(渝府办发〔2024〕75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方便公众全面了解有关情况,现作如下解读。

一、制定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培育工作。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市经济信息委在充分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行动计划》。

二、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包括总体要求、发展重点、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四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明确了发展思路,细化了主要目标。到2027年,重点引育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30个,突破30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50个标志性产品,打造30个典型应用场景,孵化培育未来产业领域百家高新技术企业、百家专精特新企业,打造8—10个特色鲜明的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高水平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第二部分发展重点,结合国家确定的六大未来产业方向及我市实际,在维持“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总体格局的基础上,对18个“新星”产业动态完善、进一步聚焦,形成“6+3”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包括空天信息、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氢能核能及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优先发展的6大高成长未来产业及其26个细分方向,脑机接口及脑科学、光子与量子技术、沉浸技术等探索发展的3大高潜力未来产业及其12个细分方向。

第三部分工作举措,实施6大行动:一是实施前沿技术创新策源行动,加强未来产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二是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行动,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领域中试验证服务平台;三是实施优质企业主体培育行动,孵化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四是实施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行动,打造一批具有标识性的未来产业先导区;五是实施应用场景牵引行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六是实施高端创新人才汇聚行动,引进和培养未来产业创新人才。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统筹协调,二是推进科学治理,三是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四是加强监测评估。


来源:市经济信息委


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的通知


渝经信装备〔202412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20242027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信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已经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109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20242027年)

工业母机被誉“国民经济心脏”,是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各种机器设备的装备的总称,是“制器之器”和“自强之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枢纽和制高点,主要包括减材制造装备、等材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主机产品以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基础件等关键配套。为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壮大智能制造装备“新星”产业集群,推动我市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基础制造能力,聚焦5大目标、梳理6张清单、实施6项任务、提供4类保障,实施“5664工业母机专项工程,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工作部署,长期坚持发展工业母机产业,充分发挥特色产品和应用市场优势,依托重点主机企业、关键配套企业、科研院校和用户单位等,集聚要素资源,攻关一批重大技术、研制一批高端工业母机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工业母机主机及关键配套企业、形成一批工业母机主机产品示范应用场景、构建富有活力的工业母机产业生态体系,为我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川渝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一)重大技术实现突破。围绕齿轮加工机床、大吨位成形机床、超精密增材设备等优势产品基础和汽车、材料、化医等典型应用场景需求,突破一批减材制造、等材制造、增材制造等工业母机主机和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等关键配套的重大技术,建设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工业母机创新平台。

(二)高端产品取得标志性成果。依托重点工业母机主机企业、研究院校和用户单位,围绕机械传动加工、复合材料成型、微流控芯片制造等特色细分领域,研制一批减材制造、等材制造、增材制造等工业母机主机和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等关键配套,锻造长板、补齐链条,提升主机及配套产品供给能力。

(三)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重点围绕工业母机优势主机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通过引导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强化资金政策扶持和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工业母机主机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配套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口碑的工业母机品牌。

(四)应用场景逐渐开拓。围绕汽车、材料、化医等具有市场优势的传统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工业母机主机产品示范应用场景。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核工业等新兴应用场景,完成一批工业母机主机产品示范应用场景布局。

(五)产业生态全面优化。引导研制企业、用户单位联合中小企业建立供需对接、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设一批主机及关键配套中试验证平台,支持用户单位为研制单位提供产品验证条件,形成特色鲜明、配套齐备、上下融通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富有活力的工业母机产业生态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重大技术攻关行动。开展工业母机重大技术评估工作,制定主机及关键配套重大技术攻关清单;坚持创新驱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重大项目预申报、关键项目储备等措施,引导主机企业联合用户单位、研究院校和关键配套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加强央地联动,强化清单管理和监督评估,建立攻关考核机制;支持围绕工业母机主机、关键功能部件、关键制造工艺、检测工艺等技术开展研发攻关。

(二)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开展工业母机创新平台评估工作,制定主机及关键配套创新平台清单;整合市内创新资源、积极争取国家资源布局,以主机企业、用户单位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工业母机创新平台;坚持政府引导,聚集和利用工业母机产业相关领域内大中小企业、研究院校、检测机构的创新资源,联合共建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培养等企业服务工作,推进协同创新。

(三)实施高端产品提升行动。开展工业母机产品和检测服务能力评估工作,制定主机及关键配套产品供给清单和检验检测能力清单;推动主机企业提升高端机型产品占比,鼓励配套企业提升核心配套部件产品质量;支持工业母机相关领域主机及关键配套企业加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版次软件研制应用,积极开展首台(套)产品认定;建设完善可靠性等服务平台,推动工业母机品质提升。

(四)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开展工业母机企业竞争力评估工作,制定主机及关键配套重点企业清单;鼓励工业母机领域重点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入合作,立足优势产品和科研技术,成长为具有重庆辨识度和国内竞争力的研制企业;鼓励中小企业深耕工业软件、功能部件、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配套细分领域,培育更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五)实施示范应用拓展行动。开展工业母机重点领域应用需求评估工作,制定工业母机主机应用需求清单;重点围绕传统和新兴应用场景,鼓励用户单位开放应用场景,充分挖掘应用市场,推动先行先试,打造一批工业母机领域创新成果正向迭代的示范应用场景。

(六)实施新型业态发展行动。搭建工业母机主机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和用户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组织项目路演、供需对接、技术研讨等活动,实现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高效、精准对接;建设一批主机及关键配套中试验证平台,支持用户单位为研制单位提供产品验证条件,验证产品可靠性、适配性、稳定性,构建富有活力的工业母机产业生态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机制。强化部门协调和市区联动,依托高端装备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工业母机产业发展全局性工作,推动重大政策、重大专项和重要工作的安排;加强与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组建重大技术装备(工业母机领域)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重大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

(二)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购首用扶持政策,研究扩大支持范围、适当增加支持限额,推动工业母机主机及关键配套产品高端化发展。

(三)加强金融保障。发挥产业投资母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支持工业母机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支持;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政策,支持工业母机新产品推广应用。

(四)强化人才支撑。梳理人才需求,面向工业母机发展需要,指导行业、企业建立重点领域人才培育清单,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引育重点人才,引导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等资源向主机及关键配套等重点领域集聚;促进人才流动,结合知识产权评估和科研成果转让、成果认定与评奖等机制,规范人才在行业内的有序、合理流动。


来源:市经济信息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2024—2027年)》的通知

渝府办发〔2024〕75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9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2024—2027年)


为大力发展未来产业,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关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决策部署,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现有产业跃升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构建创新引领、人才汇聚、市场推动、全链协同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生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到2027年,全市未来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引育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30个,突破30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50个标志性产品,打造30个典型应用场景,孵化培育未来产业领域百家高新技术企业、百家专精特新企业,打造8—10个特色鲜明的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高水平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二、发展重点

聚焦国家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重点方向,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优先发展空天信息、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氢能核能及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6个高成长未来产业,探索发展脑机接口及脑科学、光子与量子技术、沉浸技术等3个高潜力未来产业。跟踪全球前沿科技发展趋势,鼓励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前沿技术预研,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积蓄未来产业新动能。

(一)高成长未来产业

1﹒空天信息

(1)新型卫星。布局姿轨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测控数传系统、卫星载荷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高通量通信卫星、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等系列产品。

(2)快速响应火箭。开展不同运载能力的火箭、智能快响集装箱发射平台、测控地面站的研制,研究多点快速调平、商业卫星发射控制等技术,增强关键部段生产能力。

(3)通导遥一体化。开展卫星通信、高精度导航定位、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传输等技术研发,重点推进高分辨率遥感成像、在轨实时智能处理、星地—星间通信传输等功能融合发展。

(4)天地一体通信系统。重点研究星间协作传输、星地协同传输、星地资源共享等先进技术,研制新一代网络设备、用户终端设备等天地一体通信地面设备,形成谱系化的天地融合通信芯片产品体系。

(5)北斗应用。重点开展组合导航、快速高精度定位、多源异构计算、星基增强、星间链路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展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芯片、IMU(惯性测量单元)核心器件、组合导航及导航定位处理软件等产品,加强卫星互联网与北斗导航系统融合发展,壮大北斗全产业链。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委军民融合办、市教委、市科技局、重庆通信管理局等,各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区县。以下任务均需区县落实,不再列出)〕

2﹒生物制造

(6)合成生物。研发DNA/RNA底层关键技术,支持生物创制、定量合成、蛋白质与细胞设计、高通量筛选、生物育种等技术创新,发展基于合成生物技术的创新药、医美原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产品。

(7)生物食品。推进菌种资源库建设,研发益生菌及发酵剂筛选、核心底盘菌种培育、发酵调控及产品纯化分离等技术,发展大宗发酵产品、益生菌食品、生物合成新食品原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8)生物医药。强化重组抗体、靶向递送、人工组织器官构建等技术研发,发展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多肽药物和新一代疫苗等生物创新药,推动其在重大疾病和罕见病领域的临床应用。加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材基因编辑遗传改良、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利用、中药活性分子合成等方面的应用。

(9)生物能源。推动多种类生物质原料高效定向转化技术创新,发展生物质原料提纯、生物化学转化、催化合成及系统集成等技术。强化生物酶解提取、生物制备甲烷、生物制备先进液体燃料等技术研发,推动生物能源生产工艺及装备开发。

(10)生物材料、仿生材料和生物基材料。发展生物陶瓷、生物胶原膜等生物材料。发展仿生纤维、仿生金属、仿生塑料等仿生材料产品。发展生物基聚酯等生物化工产品。围绕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和小分子材料,发展化学合成改性、树脂化等技术。

(11)细胞和基因技术。开展细胞重编程、基因编辑、载体递送、类器官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CAR-T细胞及干细胞治疗、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等基因和细胞治疗产品研发,推动关键原材料、重要设备耗材等产品研发与应用。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能源局等)

3﹒前沿新材料

(12)超材料。发展力学/声学/热学超材料、电磁波和空间电磁信息调制超材料、金属基/陶瓷基/碳基气凝胶材料等。加大超导材料基础研究力度,探索发展高温/常温超导材料。

(13)智能材料。推动结构调控、界面工程和表面修饰等智能材料制备工艺研发,发展具有感知环境变化、自主响应、协同控制等智能功能的液态金属材料、自修复材料等。

(14)新型能源材料。研发金属氢化物、配位氢化物等高效储氢材料,推动晶体硅/钙钛矿、钙钛矿/钙钛矿等高效叠层电池制备,探索发展固态电池、钠/镁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

(15)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研究氧化镓、氮化铝镓、合成锑化物等第四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探索发展先进晶体材料、AIE材料(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碳基电子材料。

(16)微结构材料。研究微纳结构测量表征等技术,发展碳纳米管、量子点材料、二维碳材料、MOFs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高熵合金等微结构材料、难熔超硬金属/微纳3D增材制造材料,开发纳米金属处理技术及装备。

(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等)

4﹒氢能核能及新型储能

(17)氢能。研究光解水制氢、生物制氢等先进制氢技术,重点发展固态、深冷高压等氢储运设备,积极推进氢能源船舶、汽车、单车等交通装备发展。

(18)核能。开展一体化快堆等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研究,发展核级阀门、水泵等核电配套设备,探索可控核聚变发电应用。

(19)新型储能。开展全固态电池、钠/镁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电池研发应用,探索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应用。

(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能源局等)

5﹒人工智能

(20)智算芯片。研发GPU(图形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SIC(专用集成电路)等异构智算芯片,探索DSV(存算一体)、Chiplet(芯粒)、SDSoW(软件定义晶上系统)等创新架构。

(21)新一代AI模型。推动大模型多维并行训练优化、模型快速适配、模型异构推理部署等技术和工具研发,推进开源通用大模型、专用行业大模型、AI小模型等新一代AI模型开发,拓展大语言模型对语义空间信息的利用。

(22)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展不同领域机器人本体设计创新,研发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一体化关节、末端执行器等智能部件,发展机器人操作系统、仿真训练系统等中枢神经系统。

(23)新型算力。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和算力体系全面耦合、相互赋能,加强数据价值挖掘,加快存储核心技术和底层研发技术攻关,加强AI框架与算法等先进技术研发,推广“V2V视联网协议”等技术应用,构建以智能算力为主,新一代超算、云计算、区块链等多元协同的城市算力供给体系。

(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重庆通信管理局等)

6﹒低空经济

(24)通用航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与航空技术融合,升级无人机、旋翼机、轻型飞机等整机功能和性能,加大新一代动力系统、能源系统、网联通导、航电系统、飞控系统、任务载荷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培育通用航空应用市场,加快拓展农林作业、工业服务、应急救援、生态保护、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消费等示范应用。

(25)先进飞行装备。瞄准无人化、智能化方向,研发精准定位、感知避障、自主飞行、智能集群作业等核心技术,加快发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飞行汽车、混合动力航空器、扑翼飞行器及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产品。

(26)低空保障。重点推进空中交通管理服务、智能空机一体化管理系统、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北斗地面定位系统、地面支持与保障设备等发展。推动建设一批智能化、集成型、多用途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

(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委军民融合办;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民航重庆监管局等)

(二)高潜力未来产业

1﹒脑机接口及脑科学

(27)类脑芯片。推动类脑芯片设计开发,探索发展神经形态芯片、异构融合芯片、脑仿真模拟芯片等,研发神经网络及计算框架、事件驱动型图像传感器等。

(28)类脑计算机。研发神经形态计算、神经行为感知、脉冲神经网络等技术,发展类脑计算机及类脑固态元器件、类脑组合型器件等部件。

(29)神经接口。研发脉冲网络模型与算法、大脑计算神经模型、闭环脑机接口、新型无创脑机接口等脑机融合关键技术,开发脑机接口设备、神经技术设备等产品。推动重大脑疾病诊治新靶点研究及相关技术产业化。

(30)人力增强技术。探索高精度生理信号传感、小型高效动力及传动、控制及反馈、非接触式交互、人体工学等技术,发展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轻质高强度材料及动力外骨骼、智能假肢、纳米机器人等产品。

(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等)

2﹒光子与量子技术

(31)光子技术。探索光学智能感知、光通信信号识别、光通信传输、光通信信号处理等光通信技术,研发激光存储、超分辨光存储、全息光存储等光存储器。

(32)量子技术。研究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量子机密共享等量子通信技术,开发量子干涉仪、量子陀螺仪、量子磁力仪等量子测量设备,研发专用量子模拟机、量子计算工程机和原型机产品。

(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等)

3﹒沉浸技术

(33)下一代显示。发展激光显示、全息显示、量子点显示等产品,研发全景拼接、视场角、全息投影、光场显示等技术。

(34)感知交互。开展多模态感知、人体行为识别、自然语言生成、人机融合等技术攻关,拓展语义定制化、声音定制化、形象定制化等个性化定制服务。

(35)数字内容。推动物理引擎、实时高效渲染等技术研究,开发虚拟城市、虚拟社会、虚拟人、虚拟物等虚拟产品。

(36)第三代互联网。推动超大规模天线、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存储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数字身份认证、链上数据分析等。

(37)可穿戴设备。加强低能耗芯片开发、无线通信、高级生物传感、智能纺织品、新一代AR/VR、人机交互、可穿戴健康检测等技术研发,发展头盔显示器、传感器、便携式和嵌入式智能设备等产品。

(38)6G。开展太赫兹通信、通信感知一体化、智能超表面、移动算力网络、无线人工智能、分布式自治网络、数据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聚焦6G智能终端、系统设备、通感算一体化网络等领域,探索推动6G技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试点。

(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重庆通信管理局等)

三、工作举措

(一)实施前沿技术创新策源行动。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梳理产业需求导向性问题,发布技术需求清单,实施纳米时栅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建创新综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建以高端人才团队为核心的未来产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金凤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强未来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纳入市级科技创新重大研发项目和解决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项目依法依规给予支持,对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平台依法依规给予一定补贴。(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行动。制定发布前沿技术应用推广目录,明确重点前沿技术领域推广路径。高水平建设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完善未来产业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服务机构。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创新资源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中试平台和基地,加快建设通导遥融合通信技术创新中心、硅基光电子特色工艺平台等专业性中试验证和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未来产业知识产权培育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运营转化,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主导或参与未来产业标准制定。加强未来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布局,对纳入市级以上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的项目依法依规给予资金支持,对牵头制修订未来产业领域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依法依规给予奖励。(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优质企业主体培育行动。建立未来产业硬核科技企业精准挖掘机制,培育科技创新明星企业及高技术、高成长、高价值企业,完善未来产业“白名单”制度。举办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挖掘和培育未来产业前沿创新项目,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平台和加速器,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构建“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机制。支持未来产业企业做大做强主营业务,鼓励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剥离未来产业业务、组建独立法人企业,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龙头企业、领军(链主)企业。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产业大脑”作用,强化“四侧”贯通和“四链”融合,建立完善未来产业精准招商、精准培育、精准服务体系。(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行动。绘制未来产业布局地图,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加快未来产业布局。支持重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类高新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载体建设具有标识性的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区域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先导区集聚,鼓励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产业细分领域特色化发展,对发展成效较好的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法依规给予要素支持。(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应用场景牵引行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早期试验场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建设早期验证场景。支持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及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开放综合性和行业类融合应用场景,重点围绕构建绿色高效的新型能源算力枢纽、“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北斗规模化应用、长江经济带“氢走廊”建设等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深化北斗和卫星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定期发布数字重庆、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等应用场景清单,建立典型场景案例数据库,对未来产业领域重点应用场景依法依规给予奖励。支持未来产业领域重点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推动创新产品先试首用,对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依法依规给予支持。(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高端创新人才汇聚行动。深入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聚焦未来产业领域动态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开展“百万人才兴重庆”引才活动,引育一批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加强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支持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加强未来产业学科建设和专业优化,办好卓越工程师学院。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未来产业联合研究基地、合作实验室、软件人才“超级工厂”等,对创建未来产业领域的博士后工作站及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的博士后依法依规给予资助。完善人才评价及服务机制,营造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依托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未来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聚焦优势产业、技术基础和前沿趋势,建立未来产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对接,深化央地合作,积极争取未来产业相关领域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平台等落户重庆。加强市、区县联动,强化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区域协同布局和资源要素保障。

(二)推进科学治理。推动未来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建立市场准入、行业部门主管、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点实施市场监管领域内沙盒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完善容错机制,构建与创新相适应的长周期考核和管理机制。加强伦理规范研究,构建“鉴别—评估—防御—治理”一体化机制。

(三)建立投入增长机制。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分类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用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鼓励区县政府牵头组建细分领域未来产业基金,发展耐心资本,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推动未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强化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加大对未来产业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未来产业用地保障,推动数据开放和交易。

(四)加强监测评估。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未来产业统计体系。强化未来产业发展动态监测研究,定期发布产业报告,加强创新案例总结和经验推广。每季度发布区县未来产业招商榜单,将培育未来产业工作纳入区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激励重要评价内容。


来源:市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渝经信发〔202464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 庆 市 科 学 技 术 局

关于印发《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

20242027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科技局,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信、科技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20242027年)》已经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4925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

20242027年)

为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创新综合体(简称“综合体”),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创新成果,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打造高能聚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枢纽上实现重大突破。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功能定位

综合体是由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型企业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和科创服务机构,以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的非独立法人实体。其定位如下:

产业技术攻关的“集团军”。重点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短板,凝聚创新资源,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效能。

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站”。发挥科技型企业主导作用,通过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并在成员单位间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产业创新活动的“服务器”。以重大需求为牵引,形成从技术委托研发、测试认证、标准制定、专利运用、成果评估推广、企业孵化到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项目融资等系列创新公共服务。

产业创新生态的“凝聚核”。打破“一亩三分地”创新思维定式,纵向贯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横向强化人才、资金、政策全方位协同保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的创新生态网络。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建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智能物联网、数智科技、生命健康等重点方向的综合体10个以上,推动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超2%,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任务30项以上,有效解决企业创新需求不少于100项,形成协同创新典型案例10个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6%,创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任务型协同创新模式基本形成。

2027年,累计建成覆盖主导、支柱、特色优势、潜力产业领域的综合体30个以上,推动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达2.5%,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任务100项以上,有效解决企业创新需求不少于300项,形成协同创新典型案例15个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7%,创新公共服务能力更加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更加健全,有效助力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能级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展望2029年,力争建成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综合体50个以上,产业创新要素市场化协同配置和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机制成熟运行,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组建两类产业创新综合体。瞄准产业前沿和市场需求,规划建设一批科技型企业主导型综合体。支持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型企业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行业组织和各类服务资源,共同组建研发平台、承担科技重大项目,加快突破产业发展堵点卡点脆弱点。发挥大院大所产业创新作用,布局组建一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主导型综合体。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的创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建设,携手市场力量开展新技术新模式科技攻关,共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推广“楼上”原始创新、“楼下”转化应用的产业创新综合体。

(二)健全综合体建设运行机制。遴选牵头单位。统筹明确综合体重点建设方向,结合相关领域牵头主体基础条件、项目计划等实际情况,遴选确定综合体牵头单位。建立运行机制。引导综合体建立理事会制度,成立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等工作机构,与成员单位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章程或合作协议,形成定位清晰、责权明确、开放流动、利益共享的协同工作机制。聚合各方资源。大力促进各类优质创新资源、科创服务资源向综合体集聚,鼓励综合体利用科创飞地充分汇聚资源,加快推动形成核心能力。释放工作效能。支持综合体加强工作统筹,组织好自身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供需对接、学术技术交流以及人才金融服务等重点工作。强化运行管理。建立培育认定、绩效评价、动态管理、容错和退出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考核激励,提高综合体工作实效。

(三)强化技术创新与供给能力。深化技术攻关。支持综合体重点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补齐创新链,构建“产业出题、科技答题”的攻关体系,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强化供需对接。支持综合体整合工业“五基”领域和关键环节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链接市内外创新资源,精准实施供需对接,解决制约综合体内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加强前沿领域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支持综合体加大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研究,在空天信息、低空经济、光子与量子技术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打造高成长性和高潜力性未来产业集群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支持综合体运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机制,大力引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从源头上提升产业创新供给能力。

(四)促进创新成果高水平转移转化。推动新产品研发上市。支持综合体建立科技成果筛选、评价和转化体系,建立“储备一批、在研一批、上市一批”的产品滚动开发机制,打造满足产业链亟需且极具竞争力和辨识度的创新产品。推进科技型企业选种孵化。支持综合体联合区县,建设孵化企业的专业型研究院或孵化机构,成立科技型初创企业投资基金,生成一批硬科技初创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强化应用试点推广。支持综合体积极参加国家“车路云一体化”、工业领域北斗规模应用等试点示范,加速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强化标准制修订。支持综合体建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制修订一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开展产业链企业贯标活动,为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五)赋能产业发展能级加速提升。强化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综合体规划建设一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和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产业链智改数转。支持综合体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数字化变革,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行业智能化升级,增强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核心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强化技术交流合作。支持综合体围绕产业发展动态及科技前沿强化学术技术交流,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拓展产业创新生态链,壮大产业高能级发展支撑体系。

(六)提升要素支撑能力。加强创新人才引育。鼓励综合体开展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凝聚和培育一流创新团队,壮大技术经纪人、孵化管理人、职业经理人、投资经理人等产业化专家队伍。加强科技金融供给。支持综合体积极链接各类金融资源,推动耐心资本加大企业成果转化投资、股权投资和创新融资,强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加强数据要素支撑。支持综合体开放共享创新数据,着力加强前沿技术、新产品开发、工艺变化、市场动向等信息采集和分析运用,积极推动企业强化数据治理能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协同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共同促进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级有关部门联合建立全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管理工作机制,统筹综合体建设组织领导、政策整合和组织实施。各区县把推动综合体建设放到突出位置,结合辖区优势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因地制宜积极布局建设综合体。市区两级加强协同联动,坚持专班推进和定期调度,确保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政策支持。市级有关部门统筹用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智改数转、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大专项等各类政策资源,加大对综合体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对综合体成员单位建设研发机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参加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建设和首版次软件、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等项目申报。鼓励支持优先推荐综合体内企业牵头申报国家级重点项目。各区县围绕综合体建设,做好用地、成果转化孵化、技术服务、人才金融服务等保障工作。

(三)强化考核评估。综合体牵头单位加强对成员单位跟踪管理,掌握创新需求,汇聚创新资源,强化创新服务,提高综合体工作效能。围绕综合体运营管理情况和工作绩效,市级相关部门和组建综合体的区县适时组织专家开展工作效能评估,对绩效评价优秀的综合体予以命名授牌,确保综合体高效运行。市级有关部门将推动各区县综合体建设运行情况纳入市委“885”工作机制,强化绩效比拼和工作晾晒。

(四)强化典型推广。市级有关部门强化综合体建设经验总结,遴选一批技术攻关、供需对接、人才引育、金融服务等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其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依托“一带一路”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综合体品牌,谋划举办相关会、展、赛,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宣传渠道营造浓厚氛围,提高综合体的影响力。

附件: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体系架构图


附件

来源:市经济信息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7年)》的通知

渝府办发〔2024〕7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9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7年)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关于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系列要求,探索构建军地民一体化协同管理低空空域资源新模式,开发建设以北斗应用为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全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共建,需求牵引、滚动实施,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基本原则,构建可用低空空域资源最大化、协同管理机制顺畅、管理服务体系优质、空管数字底座强大、法规制度保障有力的“五大基座”,探索跨省低空飞行联盟新体系、低空飞行数字化管理新手段、飞行服务站一体化管理新机制、通航起降点建设新模式、空域要素定价新方式、低空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新突破等具有全国引领性的“六大创新”,打造消费业态丰富、产业链条完整、创新生态活跃、通航文化精彩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

——到2025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北斗应用为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新建通航起降点200个以上,实现低空飞行“县县通”,“干支通”机场及临时起降点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市、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两级低空飞行服务站和保障设施基本建成。建成试飞试验基地3个以上。政务服务、行业应用和消费市场等示范应用场景趋于成熟。通用航空器整机制造能力快速提升,建成研发平台3个以上,初步构建我市低空经济创新研发制造体系。全市低空飞行器数量增长15%以上,飞行架次、飞行时长增长20%以上。新增通航制造业投资100亿元以上,低空经济市场主体数量达到400家,其中制造业类150家、消费运营类250家。

——到2027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战略支撑和先行先试作用更加凸显。以北斗应用为支撑的城市空中交通空机一体化管理系统基本建成。新建通航起降点1500个以上,实现低空飞行“乡乡通”。数字空管技术取得新突破,低空空域管理更加精细化。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全面覆盖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城市通勤等领域。低空产业能级不断提升,研发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低空空域利用率进入全国前列,“六大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效。低空飞行器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飞行架次、飞行时长年均增长25%以上。新增通航制造业投资200亿元以上,低空经济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000家,其中制造业类400家、消费运营类600家。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军地民协同管理工作体系,分步实现低空空域资源利用最大化

1.强化市级统筹。建立重庆市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工作专项协调机制,组建工作专班,构建跨军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管理工作体系,形成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

2.强化军地民协同。创新空域资源管理模式,军地民三方共同制定协同管理工作规则及制度规范,建立高效顺畅的军地民一体化协同管理工作机制。

3.编制低空空域规划。依据《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编制低空空域规划方案,分高度层、时间段灵活使用低空空域资源,根据发展需要逐步扩大融合飞行空域范围。建立低空空域使用情况评估与改进机制,形成“运行使用—效率评估—动态调整”工作闭环,不断提高低空空域使用效率。

4.优化审批制度。推动低空空域资源市级统筹,实现一般空域需求统报统批、特殊空域需求特报速批,形成“动态管理、灵活转换”的空域使用模式。加强与民航西南管理局等单位空域管理工作协同,优化飞行活动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

(二)构建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数字空管新模式,持续提升低空空域管理服务能力

5.创新低空飞行服务站管理机制。建立由市、区县两级直管的低空飞行服务站管理机制,布局构建“1+N+X”低空飞行管理服务机构体系(即1个A类飞行服务站,N个B类飞行服务站,X个低空通信监视基站),建立与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UOM)、市无人机公共安全监管中心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低空飞行全市覆盖、全域统管,飞行申请一网通办、一键送达,管理、服务、救援一体运行。

6.建设以北斗应用为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体系。探索低空飞行数字空管新模式,加快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相关硬件、软件、标准、制度、管理平台建设,形成完整体系。构建城市空中交通空机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探索空域资源要素定价及结算规则。

7.构建低空数字底座。开展空域环境普查,编制低空目视航图、低空目视飞行细则。推动数字低空建设,整合三维地理信息、城市信息模型(CIM)、低空飞行空域、气象等数据资源,打造一体化低空数字底座。

(三)建立低空空域法规制度体系,为低空飞行管理服务提供政策支撑

8.及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章。适应低空经济新领域新业态新变化,制定出台低空领域相关规章或规范性文件,逐步形成实时更新、完善配套的政策规章体系。

9.建立低空智库。支持设立低空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新型智库等组织积极参与全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加强对低空经济领域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支持成立产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

(四)扎实开展改革试点,探索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路径

10.建立跨省飞行协同管理体系。推动与周边6省共建“六省一市”跨省低空飞行联盟,探索构建跨省飞行协同运行管理模式,划设跨省低空飞行目视航线,实现跨地区短途运输、通用航空器交付、转场常态化飞行,盘活“六省一市”低空空域资源。

11.推进通航起降点建设。立足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公共服务机构和旅游景区等区域,规划建设一批通航起降点。鼓励依托草场、水域等条件建设低成本简易起降点,鼓励现有和新建高层住宅、商业楼宇等配备楼顶起降点。

(五)试点打造低空飞行应用场景,丰富低空经济业态

12.建立低空飞行器政务应用一体化管理平台。统筹通航领域政务应用需求,建立直升机航空应急救援平台、无人机政务综合应用平台,探索完善服务采购和使用管理机制。

13.打造政务及行业场景应用。加快发展应急救援、森林防火、城市消防、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医疗救护、文物保护等领域低空飞行器应用场景,推动无人飞行器场景应用在超大城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无人机巡检在电力、通讯、燃气等行业领域的应用服务。

14.发展城市空中交通业态。鼓励利用直升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低空飞行器探索拓展空中通勤、商务出行、空中摆渡、陆空交通组网等低空业态,打造城市空中交通运营服务体系。探索“山地形态”城市空中交通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法,配套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15.丰富低空新兴消费业态。支持打造城市物流、山地物流、空中游览、飞行培训、航空运动、飞行表演等市场化商业业态,推动建设通航小镇、飞行营地、水上飞行运动等文旅项目,大力开展低空赛事、文化交流等活动。积极打造低空飞行消费周、低空飞行竞赛季等低空经济消费品牌。

16.构建低空经济运营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培育通用航空公司、通用航空俱乐部、通用航空培训机构、通用航空器销售维修等运营服务主体,积极招引国内通航起降点运营管理、通航飞行、维修维保、行业应用、教育培训、文创消费等优质企业落户。鼓励低空经济运营服务主体加大无人机操控员培训力度,壮大从业人员队伍。推动建设通用航空器交易中心,培育发展产品销售、融资租赁、金融保险等中介服务体系。

(六)构建低空经济创新研发制造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17.打造低空经济创新生态圈。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积极创建低空领域高水平研发平台,加快引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研发机构,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空技术快速融合,力争在航空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可持续航空燃料及传感器、无人机反制、飞控系统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引导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积极参与低空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究。

18.大力发展通航制造业。完善低空制造业产业链图谱,加快集聚通用航空器、无人机、eVTOL整机制造企业,持续壮大通用航空器整机制造、发动机、航电系统、部件材料等产业链。加快推动航空器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培育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鼓励摩托车、通用机械优质企业实施装备制造和无人机整机共线生产,提升无人机生产能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探索开展eVTOL等智能飞行器及飞控系统研发制造。

19.发展以北斗应用为支撑的数字飞行和数字空管信创产业。结合低空领域数字化建设,拓展北斗网格码、卫星互联网、AI智能识别、空天信息、光电系统、毫米波、雷达、低空智联等技术创新和应用。

20.开展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开展探索试点,规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重点培育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低空数字信息等产业。

21.高标准打造低空航空器综合测试基地。配套完善试飞、试验、中试、检测、验证、适航、评定等功能,满足不同类型低空航空器对山地、水域、城市等不同环境的试验验证飞行条件,切实做好运行风险评估、定型鉴定、任务载荷验证、数据链测试、操控人员培训等服务保障工作,推动国家级无人机飞行检验检测机构集聚重庆。

(七)建立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2.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编制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创新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

2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对低空经济核心产业的金融支持、保险保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市场化设立低空经济领域发展基金,支持市场主体多层次多业态融资。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通用航空、航油保障、飞机维修服务等领域投资的力度。

24.健全低空市场信用体系。建立涵盖低空工程建设、载人飞行、运输物流、运营管理、飞行培训等领域的行业信用体系,完善各领域各环节信用措施,切实保护各类主体合法权益。

(八)积极营造低空经济发展浓厚氛围,加快培育低空经济特色文化

25.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大力宣传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强政策解读,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对低空经济发展的认知度、关注度。注重文化赋能,加快培育低空经济特色文化。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市级有关部门要压实责任、细化举措,按照职责分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作联动。各区县政府要主动作为,组建工作专班,稳妥推进改革,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二)强化典型引领。有基础、有条件的区县要积极先行先试,探索积累工作经验。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大指导支持力度,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典型案例,推动全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安全管理。健全低空飞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风险隐患排查,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飞行行为,全力保障低空领域各类活动安全。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通用机场、通航起降点安全管理,提升城市空中交通安全保障能力。

附件: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分工


附件

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任务内容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备注

(一)构建军地民协同管理工作体系,分步实现低空空域资源利用最大化

1

强化市级统筹

市委军民融合办

民航重庆监管局、民航重庆空管分局,市级有关部门


2

强化军地民协同

市委军民融合办

民航重庆监管局、民航重庆空管分局


3

编制低空空域规划

市委军民融合办、市交通运输委

民航重庆监管局、民航重庆空管分局


4

优化审批制度

市委军民融合办

民航重庆监管局、民航重庆空管分局、市公安局


(二)构建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数字空管新模式,持续提升低空空域管理服务能力

5

创新低空飞行服务站管理机制

市委军民融合办

民航重庆监管局、民航重庆空管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发展局


6

建设以北斗应用为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体系

市委军民融合办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大数据发展局、民航重庆监管局、重庆通信管理局


7

构建低空数字底座

市委军民融合办

民航重庆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大数据发展局、重庆气象局


(三)建立低空空域法规制度体系,为低空飞行管理服务提供政策支撑

8

及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章

市委军民融合办

民航重庆监管局、民航重庆空管分局、市司法局


9

建立低空智库

市委军民融合办

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民政局


(四)扎实开展改革试点,探索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路径

10

建立跨省飞行协同管理体系

市委军民融合办


11

推进通航起降点建设

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国资委

民航重庆监管局、民航重庆空管分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旅游委


(五)试点打造低空飞行应用场景,丰富低空经济业态

12

建立低空飞行器政务应用一体化管理平台

市委军民融合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


13

打造政务及行业场景应用

市委军民融合办、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重庆通信管理局

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市林业局、市消防救援局


14

发展城市空中交通业态

市委军民融合办、市交通运输委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市政府口岸物流办、重庆气象局、民航重庆监管局、民航重庆空管分局


15

丰富低空新兴消费业态

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

民航重庆监管局、民航重庆空管分局,各区县政府


16

构建低空经济运营服务体系

市委军民融合办

民航重庆监管局、民航重庆空管分局、市委金融办、市教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人行重庆市分行,各区县政府


(六)构建低空经济创新研发制造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17

打造低空经济创新生态圈

市科技局

市委军民融合办、市经济信息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市场监管局


18

大力发展通航制造业

市经济信息委、市委军民融合办


19

发展以北斗应用为支撑的数字飞行和数字空管信创产业

市经济信息委、市委军民融合办

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发展局


20

开展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试点工作

市经济信息委、市委军民融合办

市大数据发展局,各区县政府


21

高标准打造低空航空器综合测试基地

市经济信息委、市委军民融合办

民航重庆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政府


(七)建立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2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

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应急管理局、市体育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


2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市委金融办

市委军民融合办、市经济信息委


24

健全低空市场信用体系

市发展改革委、市委军民融合办

市市场监管局


(八)积极营造低空经济发展浓厚氛围,加快培育低空经济特色文化

25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

市委军民融合办、市文化旅游委、市教委



来源 :市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贯彻落实〈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贯彻落实〈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共重庆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

2024年9月10日      



(本文有删减)  




重庆市贯彻落实《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

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4〕31号)精神,现提出以下工作举措。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围绕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和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创业投资聚焦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稳定和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机融合,加快打造西部创业投资发展高地,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到2027年底,全市创业投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市场主体更具活力,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及资产规模年均增长10%,市级创业投资集聚区达到3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创业投资机构达到5家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培育多元化创业投资主体

1.引入创业投资机构在渝落户。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国家级基金的支持,来渝注册设立母基金、子基金或直接投资项目。政府出资和国有投资基金对引入企业好、超额收益可观的子基金,清算退出时,可加大奖励幅度,以政府出资基金所获得超额收益为限。加快6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升级建设,支持渝北区、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区县打造创业投资集聚区,推动创业投资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2.培育高质量创业投资机构。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创业平台机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参与创业投资。鼓励具有资本实力和管理经验的个人依法从事创业投资活动。支持打造全国知名的创投品牌,培育发展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本土创业投资机构。支持中小型创业投资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引导创业投资机构规范运作,提升股权投资、产业引导、战略咨询等综合服务能力。创业投资机构按规定开展私募投资基金业务的,应当依法依规履行登记备案手续。未经登记备案的主体,应当用自有资金投资。

3. 支持专业性创业投资机构发展。支持创业投资机构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大对空天信息、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集成电路等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和高新技术细分领域,以及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投资支持力度,引导创业投资充分发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作用。

(二)发挥政府出资和国资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

4.建立完善政府出资和国资创业投资基金体系。建立打造以市科创投资母基金为引领,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群、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群为支撑,国家级基金、区县基金协同联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创业投资基金群,围绕科创投资和创业投资,组建多领域、多层次的“母基金+子基金+直投项目”体系。

5.激发国资创业投资活力。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国有龙头、链主企业设立母基金和企业风险投资基金(CVC基金),整合产业链资源,利用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行业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完善国有创业投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选聘具有国际视野、拥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鼓励国有企业与社会优秀管理机构合作,按照市场化原则成立专业化创业投资机构。

6.优化完善政府出资和国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创业投资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政府出资基金、国资创业投资基金监督考核、激励约束、容错免责、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探索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考核。鼓励将国资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效益与管理人员的约束和激励相结合,支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资创业投资机构管理人员以自有资金自愿选择跟投创业企业项目。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符合相关规定条件、标准和决策程序,且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管理人,依规免除其决策责任。系统研究解决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基金集中到期退出问题。

(三)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

7.鼓励长期资金投向创业投资。搭建保险机构、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与创业投资基金对接平台。鼓励保险资金按照市场化原则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争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渝设立聚焦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创业股权投资基金和投资项目。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机构创新募资手段,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债务融资工具和募集保险资金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8.支持资产管理机构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投入。支持资产管理机构开发与创业投资相适应的长期投资产品。在依法合规、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私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创业投资基金。鼓励资产管理机构针对科技型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经营特征和金融需求,提供并完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和资产服务信托等综合化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联动集团内子公司参与创业投资基金筹建。

9.争取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积极争取纳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范围。强化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重组等方面的对接合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10.丰富创业投资基金产品类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研发推出更多的股债混合型创业投资基金产品,匹配长期资金配置特点和风险偏好,通过优先股、可转债、认股权等多种方式投资科技创新领域。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母基金和契约型创业投资基金。

(四)加强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和差异化监管

11.建立创业投资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机制。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开展产融对接、产业对接、产城对接路演活动。常态化组织遴选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带动就业较多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融资对接推介。定期举办行业沙龙、项目路演、股改辅导等形式多样的创业投资活动,加强创业投资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社会资本、高校院所的互动合作。用好科创资本通、产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市技术转移研究院等,链接“项目”“专家”“基金”信息。

12.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申报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用好高校和科研机构盘活系统,通过专利转化资源库,向创业投资机构推送共享,促进供需对接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13.落实创业投资行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等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建立完善发展改革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与税务部门的创业投资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协助创业投资企业完成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和税务主管部门核算方式备案。积极争取对符合条件的公司型创投企业,按照企业年末个人股东持股比例免征所得税的优惠试点。

14.实施符合创业投资基金特点的差异化监管。落实《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要求,对创业投资基金在登记备案、资金募集、投资运作、风险监测、现场检查等方面实施与其他私募基金差异化的监管政策。

15.有序扩大创业投资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创新政策拓面增量,持续提升外国投资者在境内从事创业投资便利化水平。鼓励国际专业投资机构和团队来渝组建人民币基金。引导和规范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资试点,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境外高端研发项目、科技项目,将境外前沿科技成果和重点产业项目引入重庆。深入推进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FDI)项下外汇管理。积极争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鼓励外资按市场化方式依法依规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

(五)健全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16.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鼓励创业投资机构的被投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并购及协议转让等方式拓宽退出渠道。推动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一件事”改革,优化企业上市服务。持续开展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提升上市后备企业质量。发挥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渝股通”绿色通道和“专精特新”专板作用,加快企业新三板挂牌和北交所上市进程。

17.优化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政策。加大创业投资基金退出反向挂钩政策宣传力度,确保创业投资基金退出优惠政策应享尽享。落实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企业的股权退出相关政策安排。支持各类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组建并购母基金和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受让到期基金的份额或短期无法退出项目的股权。加快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争取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探索推进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六)优化创业投资营商环境

18.优化创业投资行业生态。建立创业投资新出台重大政策会商机制,各部门在出台涉创业投资行业、创业投资机构等重大政策前,应按规定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出台影响创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持续提升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登记管理规范化水平,对符合条件的新设立或新迁入重庆的创业投资主体,进一步简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程序。建立包括基金类创业投资企业、非基金类创业投资企业及天使投资人的全口径统计分析体系,加强信息共享。

19.营造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金融生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企业合作,开发相适应的服务和产品,开展投贷联动、投债联动、投保联动等业务。研究完善并购贷款适用范围、期限、出资比例等政策规定,扩大科技创新领域并购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可转债等再融资方式募集资金并购科技型企业。

20.加大创业投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将创投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安居范围,营造更为优良的创业环境和宜居环境。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人才申报重庆市高层次人才政策认定,并按规定享受对应人才待遇及服务。鼓励全市高等院校结合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布局,开发相关课程。

三、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各部门要把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作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压实主体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共同推动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落细。

(二)加强行业管理。金融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强源头管理和动态管理,做好投资者教育和保护,规范创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行为,防范化解可能引发的市场风险以及非法集资风险隐患,维护有利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秩序环境。

(三)加强宣传引导。牵头单位、重点区县要结合重点任务清单,有针对性的制定宣传方案,全面准确解读政策举措,大力宣传工作成效、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强化正面引导,营造有利于创业投资的良好舆论氛围。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关于印发《加快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渝经信202457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加快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7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信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加快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8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加快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7年)

 

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落实重庆新的时代使命和战略定位的内在要求,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渝府发〔202418)文件精神,加快推动我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助推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提升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能级,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培优育强数字服务、巩固提升研发创新、提档扩容服务制造、夯实筑牢功能支撑,加快构建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233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企业主体性作用,着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整合资源,加强行业指导,明确发展方向。

需求导向,重点突出。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软件信息、服务型制造等领域,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资源整合、运营协同,赋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7年,初步构建起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233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数字服务目标。到2027年,全市新增软件企业1万家、“启明星”“北斗星”“满天星”示范企业200家、国家重点软件企业2家,新增智能工厂40个、数字化车间400个、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示范工厂40个。

——研发创新目标。到202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2%,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300家,制造业中试中心(平台)30

——服务制造目标。到2027年,全市新增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个、示范平台20个、示范项目40个,建设链网平台工厂10个。

——功能支撑目标。到2027年,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市各项贷款比重提高到10%。制造业人才总量突破80万人。建成绿色园区35个、绿色工厂420家、新培育绿色制造综合服务平台5。国家级工业遗产超过10家。

二、重点任务

(一)培优育强两大数字服务领域。

1.软件信息服务。聚焦汽车软件、卫星互联网及北斗应用、高端行业应用软件等重点领域,着力构建现代工业软件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工业软件、汽车软件、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开发运营一体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服务能力。重点培育以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核心的研发设计类软件,积极发展以先进控制系统(APC)、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的生产控制类软件,全面提升网络安全、工控安全、数据安全、车联网安全、安全测试等信息安全软件服务能力。加快布局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新型服务业务,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专栏1  软件信息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空间载体建设。支持两江软件园、仙桃数据谷软件园、重庆软件园等园区创建中国软件名园,持续开展“满天星”示范楼宇遴选创建工作,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卫星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培育一批重点特色软件产业园(楼宇)。

2.重点平台培育。引导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主导建设开放式服务平台,重点推动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开发平台、软件托管一体化平台、软件供应链安全检测服务平台等建设。

3.示范试点打造。开展重点软件产品和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征集工作,加快“启明星”“北斗星”“满天星”示范企业创建,软件人才“超级工厂”试点建设,持续推动关键软件“揭榜挂帅”,打造一批行业发展示范试点项目。

2.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围绕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需求,重点发展企业数字化项目策划、企业数字化规划等咨询服务,数字化能力评估评测、数字化工程或项目造价评估、数字化运营效果评估等评估服务,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集成、数字化产品实施、数字化项目实施交付等管理服务。加强数转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供需对接服务,积极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顾问辅导、培训实训服务,全面推动以“产线、车间、工厂、企业”为基本单元的梯度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化全面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专栏2  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资源池,持续开展重庆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实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诊断,积极做好“未来工厂”揭榜,着力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能力水平。

2.重点行业特色平台升级。推进大足五金工业互联网平台、重庆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等特色专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升级优化,着力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服务水平。

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设。分行业分区域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立完善“评估摸底-诊断寻方-顾问辅导-培训实训”数字化转型指导服务机制。

4.国家级“双跨”平台建设。加快推进H-IIP工业互联网平台、Geega工业互联网平台、CISDigital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平台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二)巩固提升三大研发创新领域。

1.科技研发服务。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引导研发企业与制造企业共同开展研发攻关,推进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围绕产品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原型开发等流程,重点布局定制化研发、嵌入式研发和系统性研发等服务。积极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设,重点发展技术搜索、科技评价、概念验证等专业服务,着力拓展科技成果转化咨询、评估、代理、外包、培训及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知识产权信息挖掘利用、专利导航、代理运营、协同运营与权益保护等服务,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服务链条。

专栏3  科技研发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研发机构认定。持续推进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重庆市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认定、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认定等重点工作,着力推进全市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2.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航空发动机、精密模具及汽车零部件、高性能数据转换器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巩固提升制造业根基。

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推动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等建设,加快推进两江明月湖孵化加速器、精密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卫星互联网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畅通科技成果生成、转化、交易等服务链条。

2.中试验证服务。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领域,重点建设“综合型+专业型+企业型”中试平台矩阵体系。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伏及储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AI及机器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生物技术药、日用化学品等关键技术领域的中试服务平台。

专栏4  中试验证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专业化中试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中试平台,着力推动360全景环视测试平台、电子产品研发中试共享基地、数控机床高精密加工中心、仪表功能材料制造业中试平台、创新疫苗中试平台畜禽用抗菌肽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全方位提升中试服务支撑产业发展能力。

2.中试验证服务生态优化。组建重庆市中试联盟,促进中试熟化、概念验证、小批量试生产等服务的中试链条融通发展。推动中试实训基地、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完善中试服务生态。

3.工业设计服务。围绕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全球设计之都建设,重点实施工业设计主体壮大、服务提升、平台支撑、人才引育、交流合作五大行动。重点发展概念设计、外观设计、结构设计、模块化设计、辅助设计等产品设计以及用户服务发掘、体验设计、服务整合、服务体验评估、服务传递等服务设计,探索众创众包设计、网络协同设计等新型合作模式,发展以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为主的系统设计。鼓励工业设计企业构建“设、研、产、销”综合设计服务生态体系,推广“互联网+工业设计”新型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定制化设计、设计外包、国际设计共创等领域,推动设计成果转化,提升设计服务价值。

专栏5  工业设计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工业设计中心梯度培育。引导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制造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建立健全“设计驱动型企业—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2.设计服务能力提升。支持工业设计服务企业专业化发展,培育一批工业设计骨干企业,推动“垫江好设计”“武隆服务设计”“消费品工业爆品培育计划”等示范项目建设,持续开展优秀工业设计成果推广,提升设计服务和应用能力。

3.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动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工业设计总部基地、重庆设计公园等产业园区载体建设,打造重庆设计之都产业园、环西南大学设计创新港,着力推动重庆工业设计数产融服务平台等重点平台建设,全力提升工业设计领域企业及人才集聚能力。

4.工业设计人才引育。持续开展重庆市工程技术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评定,支持各级工业设计中心、设计园区建立制造业设计实训基地,实施设计招才引智专项行动,发布工业设计紧缺人才供需指南,启动设计人才留渝计划,建立工业设计人才库、专家库,全面加强工业设计职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5.设计行业合作交流。推动重庆设计之都建设运营,推进市区设计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中新设计共创计划、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设计赋能行动等区域合作项目,优化工业设计领域发展生态。

(三)提档扩容三大服务制造领域。

1.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励制造企业开展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交付使用到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维护检修、回收利用的全链条服务,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制造企业提升售前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项目策划、售前需求分析、产品升级与迭代、产品个性化等服务。扩大制造企业售后服务范围,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产品运行监测、运行状况诊断等服务,发展“一站式”汽车租赁、设备租赁等生产性租赁业态。积极拓展产品数据采集、智慧识别、实时定位、远程监控和在线诊断等智能运维服务,全面提升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

2.总集成总承包。推动制造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重点发展一体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咨询、项目承接、建设运营等总集成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开展设计采购施工EPC)、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总承包服务。积极发展定制化服务,着力培育共性制造需求分析、闲置资源集聚、需求弹性匹配、资源动态共享等服务环节,鼓励建设聚焦制造业集群共性需求的共享平台。

3.供应链管理服务。推动物流服务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重点发展采购预测、认证引入、绩效评估、发展分级、风险管理等供应链集采服务。探索发展无库存储备、委托营业仓库存储和保管货物、协作分包方式等零库存管理服务,采用订单生产、货物轮动、准时配送等运作方式,全面提升库存专业化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拓展线边超市、顺序拉动、线边近地化排序等线边物流服务提升制造业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与服务能力。

 

专栏6  服务制造发展重点工程

1.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设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平台、产品数字孪生体等,积极推动自动化油库装备远程运维服务平台、瓦楞纸板及瓦楞纸箱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平台互联网+NMP产线新模式管控平台等建设,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

2.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算法与工业机理模型的设备预测性维护平台、基于云边协同的柔性智能装配及检测平台、汽车高精度齿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新一代通信设备研制的柔性定制数字管理平台等建设,提升行业基于共性需求的总集成总承包能力。

3.行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面向动力系统产业链协同制造与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终端产业链数智云边端协同制造工业互联平台、赛力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果蔬加工行业大脑、服装产业大脑等重点生产管理项目平台建设,推动重点行业供应链专业化发展。

4.示范项目打造。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平台、示范项目评选认定,建设一批链网平台工厂,全力开展供应链管理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新模式集成创新应用等总集成总承包项目建设。

(四)夯实筑牢四大功能支撑领域。

1.产业金融。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需求,推动制造业多元化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扩大银行信贷规模,迭代升级“技改专项贷”,优化商业价值信用贷、抵押增值贷等政策产品,拓展绿色信贷、专精特新贷等专属产品。发挥重庆“专精特新”专板孵化培育和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持续推进制造业首台(套)领域保险服务,扩大制造业领域承保覆盖面和规模。

 

专栏7  产业金融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1+7+X+N+5”制造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着力构建完善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服务行动方案,打通重庆市制造业银行信贷、基金、担保等7种投融资渠道,持续创新银行信贷、产业链金融、债券产品等X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实施重庆市制造业企业技改专项贷款贴息、基金投资等N种投融资配套支持政策,健全政银企合作、上市培育等5项服务机制。

2.产业金融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产融合作示范区等创建工作,重点支持产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设,推动金融资源精准对接制造企业融资需求。

3.产业金融服务优化。实施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加强与证券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挖掘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加快推动制造企业上市。发挥20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作用,组建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基金资源加大投向制造业重点企业。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重点支持金融全要素数字画像服务、“长江渝融通”系统等项目建设。

2.产业人才。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招双引机制,加强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开展制造业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建设路径及主导产业岗位能力标准研究,探索建立制造业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监测体系。助力中小企业稳定发展,做好企业基础人才保障,发挥中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协调实施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进企业见习就业开展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育,继续实施制造业“百千万”人才培育行动。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积极搭建企业创新平台,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启动建设首批市级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深化人才合作与交流,营造人才发展氛围。

专栏8  产业人才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人才需求监测体系建设。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制造业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建设路径及主导产业岗位能力标准研究,编制发布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和岗位能力需求白皮书。

2.人才培育体系建设。立足国家、市现有政策,做好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制造业“百千万”人才培育行动,面向重庆市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一线产业工人等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培训。

3.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组织实施重庆市工程技术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绿色低碳、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四个专业及非公中小企业系列职称评审,开发建设制造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和平台。

4.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举办。组织开展“巴渝工匠”杯系列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川渝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大赛,组队参加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3.节能环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加快发展专业化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为企业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营、产业培育等“一站式”服务,提升优势产业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水平。探索以节能咨询、节能诊断、能源监测、碳核查、碳足迹认证、技术产品推广为核心的高效节能服务,积极拓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新业态,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支持构建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体系,着力提升资源化利用服务专业化水平。

专栏9  节能环保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1+5+7”绿色智造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重庆市绿色智造产业发展研究院,加快建设绿色智造产业虚拟集聚平台、绿色智造教育培训平台等5大平台,以及成渝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创新中心、绿色智造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等7大中心,为全市绿色智造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绿色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突破节能降碳技术改造、节水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改造等核心技术,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节能环保技术体系。

3.节能环保诊断评估。持续推动重庆市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创建,积极开展工业绿色水平评估与节能诊断,做好节能服务公司信息登记,有计划开展重点用能设备能效监测与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

4.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搭建重庆市能碳双控在线监管服务系统,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培育市级绿色制造综合服务平台,为全市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一站式”绿色制造综合服务能力。

4.工业文化。大力弘扬和保护工业文化、传承工业精神,不断增强工业文化的软实力,推进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工业遗产、工业文化展示、工业文化创意基地、工业文化旅游等重点环节,逐步构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的工业文化服务体系。

专栏10  工业文化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工业文化载体建设。依托鹅岭贰厂文创公园、北仓文化创意园、九龙意库等特色资源,培育一批新型市场主体,开发一批工业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一批沉浸式工业化体验项目。

2.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推进国家工业版本馆落地重庆。推动重庆工业博物馆、重庆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江北洋炮局1862项目、核工业816工程、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公园等项目活化利用,培育工业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

3.工业文化试点示范推广。编制《重庆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加快建设重庆市工业遗产数据库,积极开展重庆市工业遗产、重庆市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认定等工作,着力培育国家级工业遗产、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形成具有产业规模、集聚效益、旅游吸引力的工业文化发展示范区域。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在全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机制统筹下,市经济信息委组建工作专班,建立“月度调度、季度评估、年度晾晒”工作机制,各细分领域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推进。加强跨部门协调、市区县联动,聚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二)强化政策集成。整合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工业和信息化等专项资金和政策措施,加大对补短板、强配套、先布局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和平台的支持力度。指导企业精准用好各级各类支持创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金融资本、银行信贷等社会资金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投放。

(三)强化评估监测。结合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发展监督评价机制,形成专业化的评估方法,定期公布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生产性服务业运行数据,开展重点领域、业态、企业等方面监测工作,形成年度、季度信息发布机制。

(四)做靓重庆品牌。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引导企业开展个性化、时尚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以高质量服务供给引领制造新需求。加强服务品牌意识培育,鼓励企业推进产品设计、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做大提靓“重庆制造”品牌。

(五)优化发展氛围。积极承办智博会等国际性或全国性工信领域生产性服务业相关大型论坛、峰会、赛事等活动,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成果发布、品牌推介、展览展示等,提升行业知名度与影响力。定期编制发布软件信息、工业设计、服务型制造等行业发展指数或白皮书,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典型经验和模式总结、推广与应用。


来源:市经济信息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24826日印发  


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23〕1595号),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快递包装绿色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加快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适用场景,持续推进快递包装回收利用,提升全市快递包装标准化、循环化、减量化、无害化水平,促进电商、快递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美丽重庆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底,全市快递绿色包装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禁止使用有毒有害快递包装要求全面落实,快递行业规范化管理制度有效运行,电商、快递行业经营者快递包装减量化意识显著提升,市级大型品牌电商企业快递过度包装现象明显改善,在电商行业培育遴选一批电商快递减量化典型,全市电子商务类邮件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96%,全市同城快递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比例达到10%,旧纸箱重复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组织电商、快递行业开展快递包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及规范包装操作等业务培训。组织市级大型品牌电商企业、开展自营业务的电商平台企业和寄递企业及时进行快递包装问题自查自改,重点针对包装层数过多、空隙率过大、大箱小用、缠绕胶带过多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管理水平。行业主管部门采取实地调研、联合检查、包装抽检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商品寄递环节包装问题,督促电商企业、快递企业优化商品寄递环节包装规则标准,提高包装与寄递物的匹配度,优先使用简约包装,防止过度包装。(重庆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快电商领域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聚焦“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农特产品《2023—2025年重庆市消费品工业“爆品”培育清单》,选择一批适当商品企业与快递企业协同发力,推广电商快递原装直发、产地直采、聚单直发等模式,实现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达到96%以上。指导市级电商平台企业严格执行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制度,就其自营业务完善快递包装减量化规则,并按年度制定快递包装减量化目标任务。鼓励电商平台企业在同城配送生鲜等适当品类使用可循环包装。鼓励电商平台企业联合平台内品牌电商企业发出倡议,号召更多电商企业推广原装直发,推动电商领域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发布全市电商领域快递包装减量化典型案例。(市商务委、重庆邮政管理局、市经济信息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快递包装供应链绿色升级。督促指导商品生产者严格按照《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GB 23350—2021)生产商品。推动包装生产企业开展包装减量化设计,督促指导电商等商品销售企业不销售过度包装商品,推动寄递企业停止揽收禁限塑目录产品和过度包装的商品快递。快递企业重庆区域总部要加强对分支机构、加盟企业采购使用包装产品的管理,以包装标准化、循环化、减量化、无害化为导向,建立采购使用包装产品的引导和约束机制。组织开展电商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工作,积极推广绿色认证包装产品应用。(重庆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大可循环快递包装推广应用力度。持续扩大同城邮件快件循环包装使用比例。结合重庆市“无废城市”示范创建活动,将可循环快递包装试点纳入“无废城市细胞”创建活动,支持鼓励试点企业与商业机构、便利店、物业服务企业等合作设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协议回收点,设置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设施。鼓励试点企业联合电商企业建立积分奖励、绿色信用、押金制、承诺制等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个人消费者自主返还可循环快递包装。鼓励电商平台企业充分发挥作用,在部分种类的订单生成页面为消费者提供可循环快递包装选项。鼓励在同城生鲜配送、连锁商超散货物流等场景中推广应用可循环可折叠式配送包装。各区县要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快递共配终端和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设施。(重庆邮政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规范快递包装回收利用和处置。鼓励快递企业通过免费提供复用纸箱、提供寄递资费优惠等方式促进快递包装回收和重复使用。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在大型住宅小区、商业楼宇、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规划设置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促进快递包装废弃物及时规范收集处置。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进一步提升废纸箱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重庆邮政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商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快递包装监管执法。加大快递包装治理的监督执法力度,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结合邮政业用品用具“双名录”监管,每年组织开展1次快递包装抽查工作。将快递包装相关标准实施情况纳入电商和快递行业管理,加强督促引导和约谈提醒。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开展快递包装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曝光,强化警示效果。督促指导快递企业落实快递包装和操作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将快递包装标准化、循环化、减量化、无害化等要求纳入收件服务协议,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畅通公众投诉举报通道,及时核实问题线索查处快递包装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督促相关企业整改。(重庆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强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主题宣传引导。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加大快递包装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宣传力度,提升政策公众知晓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指导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通过出台行业自律倡议、签署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自律承诺书等形式,引导企业强化主体责任。开展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征集,及时总结宣传推广经验成效。灵活运用线上和线下多种方式,开展“绿色快递宣传周”等活动,并在全国生态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大对快递包装标准化、循环化、减量化、无害化理念宣传力度。鼓励电商平台以购物节为依托开展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宣传活动,引导入驻商家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废旧快递包装回收。(重庆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市通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八)加强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要通过现有预算资金支持开展覆盖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置全流程的统计分析、执法和监管能力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2025年底对本方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市发展改革委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加大对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等的支持力度。重庆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委等部门做好组织部署,分解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检察机关依法对快递包装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履行公益诉讼法律监督职能。

(九)强化法规标准宣贯。积极宣传贯彻《快递市场管理办法》《重庆市邮政条例》,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和过度包装治理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严格落实《快递限制过度包装》《快递包装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等国家强制性标准。

(十)压实属地责任。各区县要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对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细化任务举措,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按年度对本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的问题。强化执法人员、装备、经费等方面保障,大力支持快递包装回收设施建设。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渝府发〔2024〕18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24年7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7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加速推进我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全力打造金融业、现代物流业、软件信息业、工业设计产业、高效能科技研发服务业等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努力建设内陆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到2027年,我市中国软件名城加快建设,设计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商务服务活力充分释放,西部金融中心核心能力实现新跃升,综合枢纽能级水平实现新跨越,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基本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基本形成20个百亿级规模、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100家,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容量持续提升。

二、促进产业协同和融合创新,推动产业体系由“制造”向“创造”跃升

(一)促进科技研发服务业增量提质。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争取国家在渝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央企业研发总部等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综合体等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市场化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支持建设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实施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若干措施。升级打造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聚焦制造业落地前的成果转化环节,布局打造一批高能级概念验证中心,分层分级分类建设一批综合性、专业化及行业性的中试平台。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重点引进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创业投资等各类服务保障机构。打造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校友经济、创新氛围“五位一体”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到2027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科技研发服务业企业500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50亿元左右。〔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统称区县)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区县落实,不再列出〕

(二)培育全链条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推进全球设计之都建设。实施国家级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整合资源设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或建设设计研究院。引导工业设计领军企业构建“设、研、产、销”综合设计服务生态体系,推广“互联网+工业设计”新型服务模式。支持举办“智博杯”工业设计大赛、“川渝十大工业设计师”评选等国际化、特色化设计赛事或活动,促进设计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工业设计师参加国内外工业设计比赛,开展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评价,培养1000名以上优秀设计师。强化巴渝特色文化、工业遗产遗存、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利用,将巴渝特色元素融入创意设计。支持创意设计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智能创作、云端文化、交互媒体、科技设计等新型业态。到2027年,全市集聚工业设计相关机构和企业达500家以上,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左右、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50家以上,文化创意及工业设计相关企业服务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市经济信息委、市文化旅游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造千亿级检验检测产业集群。推进市级质检中心创建,积极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争取国家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在渝布局。突出培育市场主体,大力招引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装备制造企业。推进检验检测管理信息化,推广使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打造一批数字化智能化实验室。大力提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桥梁隧道工程等领域检验检测能力,谋划布局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新型储能及前沿新材料等领域的检验检测服务,发展检验检测延伸服务和认证服务,促进检验检测与制造业协同布局。发挥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产业和技术人才优势,持续打造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和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到2027年,全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全产业链规模达到1100亿元。(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动专业维修向智能运维服务业升级。聚焦汽车、轨道交通、清洁能源装备、船舶、化工及冶金装备、飞机等重点领域,实施模拟运行、状态监测、维修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运维及运营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引导专业维修服务向智能化、流程化、平台化的智能运维服务转型,为制造业企业提供IT研发、运维、运营等全领域的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集机器学习、智慧识别、异常检测、远程诊断、智能预警、智能决策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服务平台。支持电子信息企业拓展全球维修、自产产品维修等业务,支持我市有条件的综合保税区拓展数控机床、通信设备等保税维修业务,争取落地“境内进、出境外”保税维修新业务。到2027年,全市新建高端智能运维服务平台10个,培育高端智能运维服务企业50家左右。(市经济信息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委、重庆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发展低碳环保服务业。培育壮大生态环境监测、污染防治、合同能源管理、工业企业节能诊断服务等绿色服务机构,加强对碳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节能环保产品和绿色产品认证、环境影响评价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动环保装备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探索创新绿色低碳服务模式。积极争取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推动重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度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优化培育重庆地方碳市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施全链条回收循环利用行动,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废旧动力电池、有色金属等再制造产业发展,打造国家新型废铝高端产业加工基地。到2027年,全市建成10个绿色分拣中心,报废汽车、废旧家电回收量分别较2023年增长100%和30%以上,合同能源管理等绿色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速超过20%。(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提升工程技术服务业综合能力。着力引进一批工程设计、勘察测绘、咨询服务等建筑业上游企业,培育壮大投资咨询、设计、勘察、造价、监理、招标代理等专业服务机构,加强全过程咨询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工程技术专业服务标准化。到2027年,全市全过程工程咨询骨干企业达到50家,勘察设计行业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取得注册执业资格的勘察设计人员约6000人,注册监理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突破1万人。(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产业链优化整合和数字化转型,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七)培育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业。实施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力提升行动,鼓励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加快培育一批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提供商,增强综合解决方案供给和集成服务能力。引导设计、制造、施工等领域企业面向重点工程与重大项目,整合资源、延伸链条、集成创新,发展成为集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设备成套、远程运维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商。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为制造和建筑行业企业提供更多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迭代更新和规模化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和领域,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和信息技术集成服务,提供“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到2027年,全市新培育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企业10家,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在全市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住房城乡建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创新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业。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打造内陆产业链供应链组织中枢。鼓励建设供应链分拨中心、智能化仓储设施,引导物流、快递服务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发展零库存管理、生产线边物流等新模式。引导链主企业建设“一链一网一平台”,打通上下游企业数据,推进供应链要素资源集聚和动态优化配置,实现采购需求精准决策、供应链可视化监控、产供销高效协同和平衡优化、风险隐患识别预警等,提升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到2027年,全市建设10家链网平台工厂,基本形成覆盖全市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市经济信息委、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融合发展产业电商服务业。加大直播电商MCN(多频道网络媒体运营)机构招引力度,集聚一批直播孵化公司和主播达人,培育打造一批专业功能独特、成长性好、创新竞争力强的电商平台。鼓励电商企业加强与生产制造企业合作,提供在线采购、网络直销等服务模式。健全跨境电商物流、报关、信保、融资、收汇、退税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招引进口型国际供应链“链主”企业、出口型第三方平台企业,完善公共海外仓服务。构建智能集约的数字化服务支撑体系。构建数字农业电商直播“1+10+100+1000”产业体系,加强乡镇电子商务、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推动农村产业、重点电商改造。到2027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2700亿元,打造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委、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市农业农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提质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加快“启明星”、“北斗星”企业培育,推进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建设。聚焦重点区域,利用存量楼宇加速集聚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及人才,大力发展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汽车软件、卫星互联网等。支持两江软件园、仙桃数据谷软件园、重庆软件园、重庆软件天地等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努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示范作用强的标杆场景,探索形成特色场景创新生态和应用示范。积极开展卫星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招商引资。到2027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增企业上万家,新增从业人员20万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4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市经济信息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拓展数据资源服务业态。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型企业认定机制,培育数据要素型企业,建设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发展数据生产产业,在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培育贴近业务需求的行业性、产业化数据商。发展数据流通产业,培育数据流通服务商、数据经纪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规范开展数据经纪、合规咨询、数据金融、数据托管等专业服务;面向汽车、电子信息、科技、交通等领域,发挥“山城链”区块链基础能力,建设可信数据空间,为融合应用提供数据流通基础服务,打造服务全国的数据交易流通产业链。发展数据应用产业,支持企业推广复制数字重庆建设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发展数据安全产业,支持企业开发数据安全合规评估、资产保护、可信流通、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数据产品与服务。完善数字内容服务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游戏、影视动漫、数字视听、网络直播、电竞等数字内容新业态,鼓励发展泛娱乐、泛阅读、泛教育等多元业态融合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内容数字资源平台、数字内容双创服务平台和数字内容产业创新中心。到2027年,全市数据资源服务产业市场规模迈上新台阶,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市大数据发展局、市经济信息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广电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提升功能性服务支撑,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十二)提升生产性金融服务业水平。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打造西部金融机构集聚地,推动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在渝落地,争取全国性交易所、金融机构在渝设立交易系统、灾备中心等金融基础设施。打造全国消费金融高地,构建消费金融新生态。打造西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地,引导耐心资本重点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生产制造类企业。创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开展科创金融先行先试。全域打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转型金融扩面增量。建设数字重庆“金融大脑”,提升金融数智治理能力,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深化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竞争力。打造西部金融开放先行区,强化贸易金融、产业金融、消费金融合作以及跨境经贸撮合等合作。打造西部金融传播中心,建设新型财经全媒体平台。补齐金融中介服务和专业服务体系短板,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打造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建设专业特色金融法务高地。打造全域金融安全区,全面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到2027年,力争全市金融资产规模达到11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800亿元。(市委金融办、人行重庆市分行、重庆金融监管局、重庆证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加快完善现代化物流业体系。大力发展跨境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航空物流、应急物流等重点行业,创新发展供应链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完善“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启动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增强果园港、珞璜港、龙头港、新田港等综合服务能力,构建通达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规划建设高等级非收费快速物流通道,提升多层次通道枢纽衔接水平,打造国际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推动国际物流大通道提质扩能。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强化内培外引提升物流市场主体实力,吸引上下游优质企业落户重庆,培育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到2027年全市新增A级物流企业20家。建设数字陆海新通道,构建“通道大脑+智慧物流链”体系,促进物流企业智能化升级。加快推进城乡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布局建设,提升冷链物流功能服务和运营水平。引进培育专业货代企业,鼓励货代企业积极参与开放通道建设。出台重庆市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制定“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深度推动“公转水”,力争到2027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至13%左右。(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商务委、重庆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服务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广告营销、品牌策划、咨询评估等商务服务,大力引进全球性的专业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商务服务业知名品牌,推进商务服务集聚区建设。制定重庆市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优化会展经济发展生态圈,加快建设国际会展名城。推进智博会、西洽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创新发展。引进和培育国际国内品牌展会,支持外资、上市会展企业在渝创办展会,开展本地展览品牌培育。提升展会、赛事、演艺、节庆等特色会展活动的品质和规模。推进会展场馆绿色数字化迭代升级,推进办展模式创新,实现市场化招商招展。支持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策划组织高端会议论坛,加大媒体、社会宣传和品牌推广。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试点,深入实施国际市场开拓行动,组织和支持外贸企业境外参展。到2027年,全市经UFI(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会展项目达到5个,进入UFI(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机构数量超过5家,单次展览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项目达到5个。(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市经济信息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集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大猎头、人才测评、人才寻访职业中介服务,加强劳务派遣管理,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发展能力,全面建成“1+10+N”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鼓励建设行业性、专业性人才市场,建成“1+5+N”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立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常态化收集和发布机制,开展市场化评估、猎头服务推荐、人才政策精准匹配等服务,吸引集聚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高端人才。加强全市公共实训基地布局与建设运营,依托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开发一批高质量技能培训项目,形成“1+N”公共实训网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院校积极设置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完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加快相关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到2027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每年帮助实现就业或流动达到500万人次。(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培育壮大生产性租赁服务业。推动融资租赁、汽车和设备等实物租赁服务集聚发展,建设生产性租赁服务集聚区。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在渝以发债、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引导汽车租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站式”汽车租赁服务。推动生产性租赁服务延伸到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不断丰富租赁产品体系,发展集成电路、航运、影视设备、绿色租赁、知识产权租赁等特色租赁新业态。完善租赁后全方位技术支持服务,创新设备租赁模式。打造一批重庆租赁“品牌”,推动租赁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到2027年,全市培育20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实物租赁企业,融资租赁规模年均增长20%左右。(市委金融办、重庆金融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商务委、重庆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服务业质量。培育会计师事务所,推动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壮大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和规模。实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工程,选拔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则、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培育高水平税务专业服务机构,增强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性税务服务能力,打造优质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品牌。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和法治建设,引导优质优价,营造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到2027年,全市培育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2—3家,全市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达到35家。(市财政局、重庆市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拓展法律和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持律师事务所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中国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专业精品律师事务所,大力发展公证、仲裁、调解等业务。建立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平台,完善国际化的仲裁服务方式。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到东盟、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重庆外经外贸重点国家和地区设点布局。加快仲裁业务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线上审理服务。推广以产业数据、专利数据为基础的专利导航机制,培育一批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支持知识产权运营、商标品牌培育等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到2027年,全市100人以上律师事务所约20家,律师从业人员约2万人,从业专利代理师约800人。(市司法局、市知识产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八大重点工程

(十九)实施数字赋能提升工程。实施“数据要素×”行动计划,打造“数据要素×交通运输”、“数据要素×金融服务”等典型应用场景。加快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交易专区。推动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提级扩能,打造支撑西部、辐射“一带一路”的现代算力枢纽。编制重庆市城市算力网建设方案,科学规划算力基础设施和传输网络,培育一批算力特色产业园区,推进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发展。壮大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构建“产品+内容+场景”的数据产业生态,支持数字产品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工业制造、智慧医疗、健康养老等场景的综合应用,以数字化全面赋能生产性服务和服务型制造。加快建设网络、算力、流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可信数据空间,争取国家数据局数据基础设施试点政策。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研究制定“算力券”等创新政策。(市大数据发展局、市经济信息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委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坚持内育外引、梯度培育,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积极招引一批境内外优质企业,争取行业优质企业在渝设立区域总部。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发挥龙头企业标杆引领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加大重点领域企业培育力度,提升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发展,开展质量标准品牌赋值等活动,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建立先进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服务品牌引领计划,培育一批“重庆服务名牌”。强化人才支撑,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产业联盟等规范健康发展,提升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实施平台载体支撑工程。优化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评估标准和扶持政策,着力打造一批百亿级规模、具备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支持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运营、品牌营销、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楼宇提质工程,打造一批特色“星级”楼宇。(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实施产业深度融合工程。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试点项目创新发展,拓展“两业融合”应用场景,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种子培育、耕种、植保、收割、仓储、营销等全产业链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各类农业服务主体作用,建设一批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集散中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农村电商等业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行动,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市农业农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工程。围绕各区域制造业发展基础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绘制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地图,引导各区域优势互补、功能错位。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集聚价值链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集成总承包、科技研发、生产性金融、软件信息、国际物流等,培育千亿级服务业集群,打造“世界服务商”;推动渝西地区进一步深化“两业融合”,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智能运维等重点领域;推动渝东新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现代物流、低碳环保、工程技术服务等领域;激发山区库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电商、低碳环保、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支持万州区、涪陵区、永川区创建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设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统筹用好失业保险降费、就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叠加就业、见习、培训等政策,完善创业补贴、融资支持、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降低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业就业成本,提供多样化就业机会。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构建“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相互接续的支持链条。支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灵活就业,探索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措施,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政策。实施助企用工保障专项行动,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用工服务,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市人力社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实施开放合作拓展工程。推动落实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高标准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深化金融服务、交通物流等领域开放合作。积极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国际规则,探索创新陆上贸易新规则,推动国际铁海联运规则体系创新。深化渝新合作、渝港合作,加强与RCEP成员国的合作,推动服务贸易拓展市场空间、做大市场份额。鼓励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差异化探索,编制新阶段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方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领域企业“走出去”。(市商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实施人才体系驱动工程。通过“揭榜挂帅”、“揭榜招贤”等方式引进高层次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政策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广人才培养“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建设模式,通过“产业集群—产业学院”精准对接方式,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创新组建实体化运行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七)强化统筹领导。依托重庆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机制,研究审议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局性、综合性重大事项,协调解决跨区县跨部门有关重大问题,研究制定重大政策和年度工作计划。各成员单位可牵头建立本行业领域服务业发展工作专班或专项小组,及时制定工作方案,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挂图作战、打表推进、闭环落实,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二十八)强化政策激励。统筹整合市级基建、工业、科技、农业、商务、质量检测、口岸物流、人才、生态环境等重点专项资金,新设立市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专项资金,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企业、项目、平台载体和创新集聚示范区给予积极支持。充分发挥各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优化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实行“一个重点领域,出台一个行动计划、一份产业支持政策”,建立更有针对性的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评价体系,创新机制全力做优一流产业生态。鼓励区县在市级政策基础上,研究出台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项目的扶持措施。

(二十九)强化用地保障。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用地政策,保障产业发展的战略空间,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在“两业融合”示范区内探索业态复合、功能混合、弹性灵活的创新型产业用地模式,合理配置地块兼容功能和比例。盘活存量低效用地,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灵活的供地方式支持服务业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创业平台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

(三十)强化项目支撑。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区县政府积极谋划和培育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及时滚动更新进入重点项目库。发挥存量土地效益,优先支持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助力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建立项目定期调度、会商推进和跟踪问效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尽快投产增效。

(三十一)健全统计体系。按照“可统计、可监测、可评估”原则,探索建立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及重点领域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将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作为重要统计指标,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及重点领域统计分类、指标体系,完善重点指标监测预测机制、信息共享及信息发布制度,动态跟踪监测数据变化,及时反映重点领域行业发展情况。

(三十二)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政策精准解构、智能匹配和主动推送,邀请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调度专题会,开展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级领军企业评选等工作,并结合国家“品牌日”活动广泛开展宣传推广,助推相关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行业竞争力。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行业协会、中介机构、非营利事业单位等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逐步完善产业生态。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商务委员会承办:重庆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电话:+86-023-67862888
传真:+86-023-89018885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建新北路65号外经贸大厦9楼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 二维码

Copyright © 201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版权所有渝ICP备12005872号-9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535号严禁复制或建立镜像站遥阳科技提供网站建设网络推广技术支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