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强调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系统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科技和人才支撑。
7月11日,重庆日报记者从两江新区获悉,两江新区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目标,深化“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两江新区直管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788家,科技型企业数量达4638家,2022年直管区R&D投入强度预计达到4.8%。
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全市第一
6月6日,位于两江新区的西山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重庆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无独有偶,重庆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位于两江新区。
相继诞生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正是两江新区加快培育创新主体的缩影。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局负责人介绍,目前两江新区已经构建了全链条的培育体系,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全市第一。
同时,为进一步加快企业培育力度,两江新区已经建成14个国家级双创载体、45个市级双创载体,累计孵化企业突破5000家。
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两江新区还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9个、市级452个,其中企业主导建设超80%。
在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紫丁香科创园入选“2022年重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名单”,今年营收有望突破2亿元。
据介绍,该科创园聚焦汽车与新能源、智能化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累计引育海特峻煊、高微智能科技、智贸佳科技等科技企业近100家,在孵企业累计申请、授权知识产权217件,2022年度累计营收超过1.2亿元。
以此为基础,两江协同创新区持续增强产业培育能力,以明月湖产业加速中心为核心,推动明月湖·紫丁香科创园、新国大重庆研究院Block71、超精密增材制造共享服务平台型孵化器等特色孵化载体建设,正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
产业创新虹吸力不断增强
两江新区是重庆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拥有良好的产业创新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场景。近年来,两江新区坚持“科创+产业”发展道路,产业创新虹吸力不断增强。
一方面,两江新区找准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推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格局。
近年来,两江新区先后引进了重庆纳米金属研究院、南京大学、北大博雅正链、国家工信安全中心西部中心、大陆集团软件与系统开发中心、苏州医工所、丰鸟无人机研究院、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等多个重点项目,创新资源进一步聚集。
同时,两江新区还在加快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汽车、电子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近日,《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3》发布,长安汽车成为重庆唯一上榜企业。而根据此前长安汽车2023年一季度财报,企业一季度研发费用达到13.62亿元,同比增长41.67%。
在大力投入研发的推动下,长安汽车在上半年依旧保持了强劲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新车型推出速度明显加快。近日,其位于南京的智慧工厂里,一辆辆崭新的深蓝S7源源不断从产线下线。
到2025年,长安系中国品牌还将推出27款全新新能源产品,新能源销量达到120万辆。技术层面,长安汽车将以电池技术、“原力电动”为基础,全电平台、超低能耗等同步发展,打造长安汽车新能源技术差异化尖点,2025年实现电池系统年产能约70万套。
创新生态充满活力
为让“科创+产业”真正融合起来,两江新区近年来围绕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政务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让创新资源在城市中高度集聚,完善的创新链满足了各类创新企业全方位的需求,创新生态充满活力。
例如,知识产权方面,截至2022年底,两江新区直管区域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2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64993件,驰名商标9件。
其中,仅在2022年,两江新区直管区就有22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43家企业获评重庆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科技金融方面,两江新区还组建了总规模超过200亿的产业、科创、种子全周期基金体系,以及由科技跨境贷、科技成长贷、科技信用贷等组成的全链条投融资体系,累计完成贷款27亿元,撬动商业贷款超过10亿元。
创建于1993年的重庆财鑫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长安汽车、长安福特的供应商之一。得益于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业务订单大幅增加,急需大量资金满足经营需求。
在得知企业有经营周转融资需求后,工商银行两江分行依托新区出台的科技跨境贷产品,利用外债便利化试点,借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通过工行新加坡分行为重庆财鑫提供了500万元低成本境外贷款。
“‘科技跨境贷’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在两江新区投资兴业的信心。”重庆财鑫负责人说。
在人才方面,近年来,两江新区坚持普惠政策与专项政策、人才能级与实际效用、主体需求与个人意愿相结合,加强人才政策体系化设计、科学化运用、规范化落地,用足用好“重庆英才计划”等市级普惠政策,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出台两江新区政策,形成叠加优势,打造聚才“洼地”,2022年引进人才数量、青年人才发展指数、英才服务质量均居全市第一。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