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委会,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我委研究制定了《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工作实际,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12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2023—2027年)
人工智能(AI)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推动AI技术与服务机器人深度融合,既是AI技术创新应用的重点领域,也是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为贯彻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要求,加快培育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新星”产业集群,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优势和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优势,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服务机器人为突破,以智能化、模块化、仿生化为主攻方向,加强要素集聚,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厚植创新创业生态,培育打造拳头产品,构建形成“2346”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国内领先的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为现代化新重庆和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注入新的产业助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全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算力显著增强,服务机器人领域AI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深度走在全国前列,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基本形成,突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30项以上、引进培育行业领域知名企业30家以上、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机器人产品30款以上、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应用场景30项以上,全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加速构建形成“2346”产业发展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夯实算力与大模型两大基础。
提升人工智能基础算力。按照“先利旧、次调度、再升级、后建设”原则,融合发展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基础算力。加快两江水土云计算中心、西部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京东探索研究院超算中心、中科云从智算中心、商汤智算中心等现有算力资源整合,为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来渝发展提供基础算力资源。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建设,超前谋划部署新算力资源,为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模型开发提供坚实保障。
构建服务机器人大模型体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支撑、统一运维”原则,打造涵盖专用大模型、业务大模型、知识技能平台、人机融合系统的服务机器人大模型体系,提升服务机器人感知、交互、决策、行动的智力水平。针对服务机器人全模态感知、多轮人机对话、行为运动、自主决策等方面,部署专用大模型,开展模型训练与推理,为服务机器人提供基本智力支撑。针对各应用场景,部署业务大模型,开展模型调优训练与推理,为服务机器人精准适应特定应用场景提供智力支撑。针对服务机器人技能提升和智力发育,部署知识技能平台,持续为大模型赋能通识知识和行业知识。针对数字孪生、虚拟/增强/混合现实等人机交互技术,部署人机融合系统,实现人与机器自然融合,为特定场景的大模型提供“人机协同”训练。
(二)打造合作、孵化、运营三大平台。
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生态合作及产业推广平台。整合中关村双创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以及龙头企业等资源,组建重庆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工业设计、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检验检测、供需对接等行业服务。搭建服务机器人零部件交易市场,提高产业链运转效率。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大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辐射范围,由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迈进。
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孵化平台。推动组建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打造金凤科创园等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强全球创新成果捕捉与研判,争取更多AI及服务机器人领域创新成果来渝转化。组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分院,提供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务,加快工程开发、样品试制、数据模拟、场景应用、工艺改进等能力建设,更好满足样机及小批量生产制造需求,促进创新成果加速工程化、产业化、商业化。发挥全市电子制造、机械加工领域产能优势,探索建立服务机器人共享工厂,构建形成服务机器人领域委托设计制造(ODM)/贴牌生产(OEM)能力,提升服务机器人产品快速响应能力。
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行业公共运营服务平台。面向城市治理、清洁服务、物流搬运、医疗康复、居家服务、安防巡检等重点领域推进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示范应用,同步搭建公共运营服务示范平台,引入专职运营服务人员、外部专家,开展服务机器人保养、维护、维修等服务,为各服务场景提供更加专业、精准服务和发布基于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支持服务平台基于链接服务机器人数据,开展融资租赁等商业模式创新。
(三)建设四类产业集聚区。
建设两江新区AI技术创新核心区。发挥两江新区资源汇集优势,聚焦AI及服务机器人原创和前沿技术创新,建设算力基础,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标准检测、成果孵化、融资租赁、展示体验、培训应用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在打造高端研发总部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实效。
建设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AI及服务机器人产品创新核心区。发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科研院所聚集、信息制造业基础优势,增加算力供给,以创新成果向产品转化为导向,快速提升AI及服务机器人产品适配性,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上取得实效。
建设中心城区服务机器人整机制造集聚区。发挥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等中心城区在智能终端产业的既有优势,加快推进传统智能终端产业向AI及服务机器人等高端领域发展,丰富产品谱系,积极引育行业一流的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在集聚整机龙头企业、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上取得实效。
建设渝西地区服务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区。发挥璧山区、永川区、江津区等渝西地区在智能装备制造、电子零部件产业的传统优势,加强与重点区域科创资源对接,构建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集群分工格局,在强链补链、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上取得实效。
(四)构建六大产品体系。
清洁服务机器人。面向商场、酒店、社区等多元场景,以及陆地、水域、高空等区域清洁需求,发展具有自我感知、智能行为规划、智能运动控制等能力的清洁服务机器人,推动在物业保洁、市容环卫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物流服务机器人。面向智慧商贸物流需求,拓展城市复杂场景即时配送、智能物流柔性拣选、智慧园区运营等应用场景,研制智慧人机协作方案,发展无人配送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无人叉车、AGV智能寻迹搬运机器人、全轮驱动重载移动机器人等产品,推广物流服务机器人示范应用。
医疗服务机器人。面向智慧医院、健康社区等建设需求,拓展辅助超声诊断和筛查、影像全自动诊疗、辅助精准定位、远程手术治疗、医疗物资配送等应用场景,发展医工结合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手术、医护、外骨骼等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相关产品应用推广力度。
居家服务机器人。面向智慧家庭发展需求,以满足生活需求为目的,发展家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养老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家用搬运机器人等多种产品,推动机器人在康复护理陪伴、家庭娱乐休闲、家庭安防监控等多种场景的应用。鼓励居家服务机器人整机研发,助力相关企业孵化,带动居家服务机器人应用推广。
特种服务机器人。聚焦应急、安防、电力、化工、农业、建造等领域需求,打造安防与救援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等成熟产品示范应用,发展危化品巡检机器人、水面/水下作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等创新产品。
人形机器人。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研发、AI通用大模型技术开发、关键零部件攻关和标准制定。聚焦灵巧臂—手建模和控制技术、复杂运动控制技术、仿生感知认知技术、生机电融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视深导航技术等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技能提升和智能发育,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化。强化机器人AI大模型能力支撑,构建开源开放的机器人AI大模型评测体系和生态,加快AI和人形机器人融合发展。
(五)打造应用示范场景。
聚焦数字重庆、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与典型场景,强化AI及服务机器人产品供给,加速推动产业集聚。面向重点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建立常态化场景清单征集、遴选、发布机制,鼓励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重点行业、科研机构开放应用场景,投资建设重点示范项目,鼓励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参与应用场景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场景、标志性服务和标志性成果。积极开展AI及服务机器人场景主题创新活动、创新大赛等,汇聚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性的解决方案,打造场景创新开放应用高地。依托AI及服务机器人展示中心,鼓励企业与用户积极参与体验,开展优秀场景推介,同时加大市场推广力度,鼓励市内各方参与采购。组织召开行业产需对接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加快研发制造与应用深度合作,构建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加速产业生态集聚。
加大优质企业招引力度。聚焦AI赋能、整机制造与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招商知识图谱、产业地图,建立产业招商项目库,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瞄准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技术、拥有独特解决方案的创业团队,推动创新成果在渝转化。着力引进一批专业服务机构,提升知识产权、技术转化、认证评价、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科创联合体,提升科技创新力,加速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打通“线上交易+线下布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通过优势互补、供应链共享、精准营销等措施,提高产品市场渗透性。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重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引导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鼓励企业开展服务机器人融资租赁、共享等商业模式,开发维修保养、二手交易与再制造等后市场服务,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组建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工作专班,统筹推进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谋划研究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经济信息委,负责日常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责,研究出台有助于促进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区县结合实际规划布局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合力推进相关工作落实落地。
(二)加大政策支持。
统筹市级财政科技、产业等专项资金,加大对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引育、产品研制、载体建设、应用示范等支持力度,积极推荐条件符合的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业转型升级等国家级专项资金支持。全面落实首台(套)装备、首版次软件应用政策,做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支持AI及服务机器人重点示范应用项目建设,鼓励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充分应用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三)突出基金引导。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分期组建百亿元规模的AI及服务机器人基金。基金由市区两级母基金与行业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出资共同组建,下设天使基金、产业基金等专项基金,重点投向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等核心技术,重点扶持技术型初创期企业、成长期企业,推动企业向创新应用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行业趋势、市场感知、技术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科学高效决策机制。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专业投资机构等投引作用,带动各类资本支持符合战略方向、有技术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调动各类资源,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以基金为纽带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夯实人才支撑。
全面落实相关人才计划,重点瞄准海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等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聘请国内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顶级院士、专家作为产业顾问。对在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具有突出成绩的中青年科学家、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予以重奖,加强实验室筹建补贴、人才补贴、家属安置等支持。创新人才认定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技术创新成果或产品落地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专家、同行、创新主体自主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模式。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合作,联合共建人才教育发展中心,加强AI及服务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育。
(五)创新产品推广。
整合多方资源,汇集各领域终端用户需求,开展常态化线上对接服务。建立清洁、物流、医疗、居家、特种作业等领域供需对接机制,加速服务机器人应用落地。创新应用推广模式,通过短期租赁、共享服务、代运营等方式加强应用推广,催生服务新业态。支持重点产品纳入《重庆市重点鼓励采购产品指导目录》和《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
(六)强化产业监测。
研究制定全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实施产业发展运行监测。市区联动定期开展AI及服务机器人重点企业调研和运行监测,实时跟踪产品研制、项目实施等情况,精准做好企业服务。探索建立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产业调研,跟踪评估发展效能,精准提供决策建议。
(七)优化数据供给。
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可信数据空间、隐私计算等技术产品落地应用,依托“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交易范式,推动实现数据可信、可控、可审计的融合应用。面向全市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数据资产质量评估、价值评价等试点,引导企业发掘数据资产、开放数据资源、参与数据交易。积极引进数据要素型企业,重点培育数源商、数据开发商、数据服务商等多元主体,推动数据的采、存、洗、标、训等业务全面发展,为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升级迭代提供数据服务支撑。
(八)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智博会、西洽会、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博览会等综合性专业平台,加强宣传推介,吸引来渝投资。推进国内外权威性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峰会与论坛落地重庆,提升全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国际影响力。依托AI及服务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赛事活动,积极开展项目投资与人才引进,做优做强产业发展生态。利用全媒体宣传推介,凝聚产业发展共识,形成共同推动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
来源:市经信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23年12月1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