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谷数智科创园加速成型 摄/雷键
坐落于虎峰山脚下的嘉陵江实验室 摄/雷键
走马镇的黄桷议事厅解决居民烦忧 摄/雷键
全市首创地下车库接送系统,服务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 摄/雷键
方大海航发动机维修项目一期已建成投用 摄/雷键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摄/雷键
发动机慢慢升起,叶片缓缓转动……近日,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以下简称“科学城”)方大海航发动机维修基地,几名工程师操起工具着手维修他们的第一个订单项目——为祥鹏航空的一架飞机更换高压涡轮叶片。不久后,搭载这台发动机的飞机将重新在蓝天上翱翔,这也是重庆首个民用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
航发维修的难度不只在技术,还在成本、市场、政策、人才等多个方面,所以有完整维修能力的城市并不多见。作为国家战略级航空枢纽配套工程,该基地从落地、建设、投用到投产,这个航空“超级项目”仅用了4个月,不仅填补了重庆航空产业集群的空白,让重庆跻身民航发动机全链条维修全国第七城,未来更将形成年营收达百亿级的经济规模。
上半年,在方大海航这样一批批重点项目和科学城抓经济、抓环境、有思路的有力举措加持下,科学城交出亮眼成绩单——GDP增速达6.4%,高于全国、全市平均增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这已是科学城GDP连续9个季度保持6%以上增速,展现出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这也标志着科学城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向上向好,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十五五”的良好开局打牢了根基。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科学城是如何取得的?
有亮点
科技创新动能强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科学城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嘉陵江实验室挂牌投用,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6家,包括1家国家级研发平台,这些平台将汇聚大量创新资源,推动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
4月挂牌的嘉陵江实验室,是继金凤实验室后,第二家由市政府批准挂牌建设的重庆实验室,已聚集超200名科研人员,建设了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系统、微纳器件及系统、测量技术与仪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6个科研平台。
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集聚效应很快显现。
6月10日,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科技成果展示上,嘉陵江实验室的一款全地形多功能巡检机器人亮相。该款机器人搭载激光雷达、相机及机械臂辅助定位装置,可实现自主巡检、高精度环境数据采集及样品表面损伤特征提取,并同步后台系统进行样品损伤建模与失效规律分析,可为材料耐久性评价与试验方案优化提供动态决策支持。
与此同时,平台集群效应得以放大。6月25日,捷瑞数字与嘉陵江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共同打造“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赋能”的全链条合作模式,为高端数智装备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7月4日,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公布首批13家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主导型)建设单位,其中,嘉陵江实验室牵头的具身智能产业创新综合体成功入选。
目前,嘉陵江实验室已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打造智慧物流和交通研究中心、微纳器件及微系统研究中心、智能装备联合创新中心等,并与赛力斯、宇树科技等多家企业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了产学研方面深度合作。
在科技创新引领下,科学城产业动能逐步释放,投运国内首条碳基集成电路加工示范线,这一具有前瞻性的项目有望在未来引领集成电路产业的新发展方向。长安跨越、货拉拉、壁虎等新能源商用车项目开始试生产,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鲜血液,丰富产品供给,提升产业竞争力。
数据显示,上半年,科学城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汽车及核心器件拉动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作为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政策先行区,科学城在众多发展状况不同的产业中找到了新质生产力的破局之路。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通过投资于生产设备、技术和人力,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用于再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上半年,科学城工业投资增长25.6%,增速高于全市,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个百分点。这表明工业领域的扩张和升级势头强劲,为企业未来的生产能力和效率提升奠定了基础。
譬如在笔电需求萎缩的当下,科学城精准找到症结,引导传统笔电企业实施近200项智能化改造,实现了生产成本降低和质效提升;同时,引导其发力新型智能终端,上新品、转赛道至服务器、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灯塔工厂,引导产品向智能家用、智能医用、车载终端多元化发展。到2027年,科学城将打造西部产业规模最大的新型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力争实现产值2500亿元。
科学城投资发力新质生产力,正让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跃进。
上半年,科学城科技创新增效赋能和现代制造业培育壮大并重,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核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有力夯实了重庆现代制造业的坚实底座。
寻答案
改革创新加力提效
数字化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领域应用的深化,能显著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上半年,科学城数字重庆基本能力加快形成,8大关键指标总体保持全市上游水平;全市首批推动“多中心合一”改革,实现事件及时响应等“4个100%”目标,这一改革有效整合了基层治理资源,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和响应速度,优化了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一系列改革创新下,就业与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科学城城镇新增就业近1.7万人、增长21%,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就业市场的活力,也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9%,高于全市增速,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有助于增强消费能力,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在公共服务方面,不断提档升级。高考本科上线率、特控上线率、中考联招上线率再上新高、远超全市平均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整体稳居全市第一方阵。优质的教育成果不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提升了区域的人才竞争力。
生态环境方面持续优化,空气质量排名全市第三,PM2.5平均浓度排名中心城区第二、达到“十四五”以来同期最优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和吸引人才、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消费是传统经济增长支撑之一。科学城上半年社零增长5.1%,高于全市。科学城通过多举措拉动消费驱动经济效果显现。如利用集市会展为支点发展会展服务业,带动住宿、餐饮业发展。就在前不久,腾讯某手游3周年庆典在科学会堂举办,现场观赛人数突破1.5万人次,线上观看量超300万。同步推出的“科学会堂集市”活动,吸引了文创、餐饮、农特产品等45家商户参与,2天累计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近9万。
看发展
以“链长制”改革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后劲足不足?我们可以从先行指标来看:目前,科学城市场主体总数77488户、增长3.3%,其中,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637户、新增市场主体发展率7.4%。全社会用电量19.4亿千瓦时、增长6%,其中工业用电8.2亿千瓦时,与去年同期持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8.8%以上,均显示增长态势持续向好,经济发展动能充足。
下半年,科学城将通过加快打造重点产业集群、聚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激发有效需求新动能等方面发力。
“链长制”就是科学城抓招商、抓产业、抓经济的重要抓手。对内,可实现统筹内部各个产业发展部门,统一制定产业发展策略、统一指挥,形成产业发展指挥与服务合力;对外,统筹各个产业相关资源,如企业、资本、科研机构、人才团队、服务资源等构建全产业链、全方位配套设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发展软实力。
科学城聚焦10条核心产业链,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重点产业做大做强,构建起纵向垂直整合、横向耦合协同的生态圈。
这个生态圈效率有多高?除了方大海航发动机维修基地项目从落地到投产仅用4个月外,总投资230亿元的意法半导体国内首条8英寸碳化硅前道晶圆厂项目,在“全周期、全链条”的务实服务和“嵌入式”专业团队支持下,项目洽谈决策高效、审批流程顺畅,从破土动工到建成通线仅用了短短16个月。这不仅是效率的体现,更是科学城推动产业发展决心与魄力的实证,让业主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城速度”与“重庆效率”。
此外,作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主引擎”的科学城,持续聚焦集成电路产业生态——推动奥松半导体、意法半导体等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投产,提速引进一流设计、材料和设备供应商,通过设计、封测、设备、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打造全国最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和集成电路特色工艺技术高地。此举作用明显,其中华润系产值增长39.1%。
在“链长制”加持下,预计到2027年,科学城将形成“三大千亿级、五个百亿级”产业链条,构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科技创新为引领、未来产业为牵引的产业集群体系。
展望下半年,作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引擎,科学城将锚定全年目标任务攻坚突破,以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速,更好以一域服务全市大局,为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