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跨境融资217亿美元;
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347个、总金额260亿美元;
探索形成33项具有首创性、辨识度的制度型开放成果;
新加坡稳居重庆第一大外资来源国,东盟成为重庆最大贸易合作伙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5年11月7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下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正式启动。
十年春华秋实,凿刻出渝新两地同行的轨迹,也让“山城”与“狮城”结出合作的累累硕果。
十年携手与共,重庆与新加坡江海为盟,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打造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金名片”。
水到渠成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落地重庆
2013年,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第10次会议期间,中方向新方提出:开展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
这个项目该落在哪里?
2014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时任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时表示,欢迎新加坡更多参与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陈庆炎则表示,新加坡希望扩大两国经贸、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加大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合作。
由此,落脚点呼之欲出:中国西部。
西部有12个省区市,经济水平、区位条件各有不同,项目“落脚点”选择哪座城市?
2015年2月,中新双方组织团队一同到西部多个城市展开访问,这也是对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候选城市的考察。
西部众多省区市中,重庆有自己的优势。
早在2009年时,新加坡对重庆的实际投资额就比此前增加了10倍有余;到2014年,新加坡对重庆的实际投资额“又翻了一番”。
2015年,新加坡成为重庆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彼时,新加坡在渝投资企业超过230家,其中来福士广场更是当时新加坡在华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
而重庆对新加坡的投资,也位列我国各省市前五,双方在服务业、建筑、药品等领域一直有紧密合作。
更重要的是,当中新联合考察组到重庆时,重庆提出的方案赢得了考察组的赞赏。
考察组认为,重庆具有良好的内陆开放环境,又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行政效率和发展理念都有利于第三个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的实施。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2015年11月7日,中新双方在新加坡签署了一系列关于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协议,宣布该项目正式落户重庆。
2016年1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后,项目意义进一步清晰:“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更多分享“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
无形“服务”
打破有形的区域“壁垒”
一子落定,新局即开。
中新互联互通落地重庆后,如何实施成为新的考题。
此前,中新两国已有两个相对成熟的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前者以招商、经济规划为定位,探索园区发展路径;后者以生态和谐、社会友好为目的,注重可持续发展。
珠玉在前,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该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察而后谋,谋定后动。
重庆与新加坡签订的《关于建设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协议》中明确,重庆与新加坡要围绕“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这一主题,以金融、航空、物流和信息四个领域为重点进行合作。
这背后,埋藏着“壮志雄心”。
苏州、天津与新加坡的合作,主要针对所在城市本身,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期望的,是以重庆为运营中心,跳出区域“壁垒”,让合作的成效向西南、向国内、向“一带一路”辐射。
物流领域,最早践行这一理念。
2016年3月,重庆、广西、新加坡三方代表在渝汇聚,探讨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以点带线,打造一条连接“一带一路”的国际大通道。这便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陆海新通道的雏形。
三方立即各司其职,做调研、搞测试、出政策……2017年9月,这条通道的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标志着该通道正式打通。
共建者纷至沓来。
国内,西部12省区市“全员”参与,海南、广东湛江、湖南怀化也相继加入,陆海新通道形成了“13+2”的共建机制。
国外,亚洲的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非洲的南非、埃及、喀麦隆,美洲的巴西、阿根廷,欧洲的德国、意大利……越来越多国家加入陆海新通道“朋友圈”。
其势已成,其兴可期。
陆海新通道这个由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孕育的项目,如今已实现“点—线—面”的转变,辐射全球127个国家及地区的579个港口,成为全球的一条开放大动脉。
其他三个领域,同样不甘落后。
金融方面,双方不局限于一次融资和项目,而是打造平台与渠道,带来源头活水。比如,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开辟中新跨境投融资通道,帮助重庆企业累计融资155亿美元,重庆企业在新加坡累计发行债券数量也从零增长到排名全国前3位。
航空方面,双方不只加密来往航线,更聚焦机场商业管理。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通过引入新加坡樟宜机场的商业管理经验,招揽各类“首店”110家,让机场奢侈品店数量跻身全国第四。这一模式,也被推广到海口、无锡等地机场,实现“一点开花、多点结果”。
信息方面,双方于2019年正式开通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这也是中国首条面向单一国家点对点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如今,该通道已成为一条无形的“数字丝路”,助力赛力斯等48家企业(单位)开展跨境数据业务。
十年间,四大领域全面铺开,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成功以无形的“服务”,打破了有形的“区域壁垒”,让更多地区享受到合作的红利。
进一步“扩领域”
中新合作“百花齐放”
2019年,为进一步发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和陆海新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市中新项目管理局联合市农委、重庆海关等部门,瞄准农产品出口这一领域进行调研,摸索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农产品出口模式——农委、区县选择产品和承载企业,海关、商务委等部门负责出口资质认定和监测,货代、外贸公司负责中间环节,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则依托新加坡等东盟市场提供销售渠道。
在此基础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又孕育出“中新(重庆)农业合作计划”,构建起“1+2+3+N”的项目体系。在该计划推动下,包括城口香菇在内,重庆出口农产品的种类从2021年的4—5种,增加至2024年底的30多种。
农业合作见成效,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不断“突破”的生动诠释。
2021年,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工作推进会在重庆召开。会上,渝新双方明确要在“持续深耕”此前四大重点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领域”,农业便是延伸领域之一。
随后,更多领域开出了中新合作之“花”——
科教领域,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两江新区设立重庆研究院,已累计孵化科创企业45家;
教育领域,重庆已选派7批次共196名中小学校长赴新加坡参与卓越校长工程中新合作培养计划,渝新两地师生每年交流规模达500人次以上;
医疗领域,重庆莱佛士医院、重庆中新肿瘤医院、中新美陆眼科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相继开业,利用国际化诊疗技术服务成渝地区市民达20万人次;
文旅领域,成功举办“新加坡·重庆体验周”“重庆·新加坡周”等系列活动,10年来渝新往来人次较2015年增长4倍、新加坡来渝入境过夜游客增长7倍……
一系列“首创”“首个”也相继落地。
在两江新区落地全国首例“以航空公司为单元”的保税航材海关监管模式创新,降低航材运营成本20%以上,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贸易便利创新奖,作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实践案例已复制到全国;
落地亚洲首个奥特莱斯不动产投资信托、中国中西部地区首笔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基金、首笔民营企业公募海外债券、首笔绿色跨境债券;
促成重庆首家外商独资综合性医院、重庆首家外商独资文化旅游公司等首创项目落地;
在全国率先开展中新海关关际合作,并复制到南京、天津关区,形成中新(天津、南京、重庆)“两国四方”合作机制……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市中新项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将落实两国达成的合作共识,以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深耕四大重点领域,以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为抓手,持续拓展新兴领域合作,打造新一批标志性成果,促进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提档升级。
来源:重庆日报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535号严禁复制或建立镜像站遥阳科技提供网站建设及网络推广技术支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