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智联新生态·绿色新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题对接活动举行。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11月25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举行。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先进材料产业、重庆枢纽港产业园、人才高质量发展5项专题对接活动中,与会嘉宾畅谈各自领域的发展前景,一批校企合作企企合作项目现场签约,还有100名高层次人才与30家参会的重点渝企达成合作。
当下,重庆正凭借完备的产业链条、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各产业投资的“热土”。智联未来,产业巨头们正与重庆携手,共同绘就一幅产业集群的宏伟蓝图。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题对接活动
产业巨头抢滩入渝 共筑世界级产业集群
11月25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智联新生态·绿色新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题对接活动举行。
从百亿级市值的上市公司到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产业巨头和业内专家纷纷将目光锁定重庆,不但碰撞智慧,更用“真金白银”对重庆投下信任票。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在国家战略指引下,重庆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已成为产业巨头布局西部的首选之地,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巴渝大地加速崛起。
产业变革“下半场”的重庆引力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高质量迈入“下半场”?会上,主管部门领导与行业专家给出了答案。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在致辞中指出,今年1至9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同比增长21.2%,渗透率已达63.62%。在产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统筹做好装备制造业有序转移,引导先进制造能力向中西部延伸,是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关键一招。
繁荣之下,亦有隐忧。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玉林直言,行业正面临价格战冲击与技术内卷的双重压力,传统的简单压价模式已失效,“零部件企业亟需通过核心技术升级及供应链协同创新来破局。”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李开国描绘了204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80%的愿景。他认为,未来的汽车将是连接空天地的移动终端,重庆作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其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产业备份基地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33618”集群效应全面释放
产业巨头为何青睐重庆?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及各区县负责人摆出的“家底”和诚意是最好的答案。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4.3万辆,突飞猛进到2024年的95.3万辆,增长了20多倍!”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王含介绍,作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头号工程”,重庆已形成“19家整车+1200余家规上零部件企业”的集群体系,汽车产量跃居全国城市第三位。
各区县更是拿出看家本领争抢“金凤凰”。两江新区区委常委赵兵表示,作为全市汽车产业主阵地,两江新区行政化体制改革后的红利正在持续释放。沙坪坝区委常委谭顺清打出“通道+科教”牌,依托中欧班列始发地优势和高校资源,全力打造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铜梁区副区长吴别风趣推介:“铜梁没有铜,但有龙,更有新能源产业的腾飞。”该区正全力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高地。荣昌区副区长程建林则承诺“来了就是一家人”的营商环境,依托成渝主轴核心区位,250公里半径内覆盖45家主机厂,成为配套企业的理想落脚点。
一批行业巨头“加仓”重庆
产业环境好不好,企业的脚步最诚实。活动现场,整车企业的开放姿态与零部件巨头的加速落子,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双向奔赴”。
长安汽车采购中心总经理毛琼林发布了明确的“寻源令”,在“三电”、智能驾驶等领域广邀伙伴,并承诺通过数字化平台共享技术红利。赛力斯汽车供应链生态发展部部长秦超分享了极具创新性的“厂中厂”模式——将核心供应商集聚在厂区内,响应时间缩短至20分钟,真正实现深度绑定。
这种开放共赢的生态,吸引了一批行业巨头加速“西进”。
“从考察到签约仅用了50天!”豪达(浙江)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总裁金剑对“重庆效率”赞不绝口。作为线束行业领军企业,豪达在荣昌的首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将达60万套,未来还将把西南总部设在重庆。
江苏厚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新昆表示,政府“有求必应”的服务,是我们坚定投资信心的关键。该公司在铜梁投资65亿元建设的锂电池隔膜项目,采用了国内最先进湿法生产线,不仅解决了“卡脖子”技术,更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满产。
更多巨头正在赶来:巨力自动化带来了全球领先的扁线电机产线技术、沪光股份在两江新区从零起步迅速发展成为拥有8500名员工的超级工厂……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表明,重庆正凭借完备的产业链条、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的“热土”。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专题对接活动
蓬勃产业态势吸引一大批项目签约落地
11月25日,在“终端强牵引・智创新纪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专题对接活动上,一批项目签约落地。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总工程师林耕表示,作为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24年,重庆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前列。目前,重庆已集聚规上电子信息企业1500余家,创新平台100余个,汇聚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区域总部和生产基地,形成了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蓬勃的产业态势蕴含着无限商机,重庆吸引了大批企业合作投资。活动现场,重庆大学、长安汽车、赛力斯等14家生态合作伙伴签署了《具身智能开源社区生态合作框架协议》,将携手共建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资源高效联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一批校企合作、企企合作项目现场签约,包括汽车智能销售机器人系统联合研发项目、具身智能机器人及AI视觉工作台项目,以及总投资52亿元的车规光电模组及硅基Micro LED晶圆制造项目,覆盖技术研发、产业落地等多个领域。15个“揭榜挂帅”项目也完成签约,总投资达2.4亿元。
此外,一批联合会、实验室、共创基地等平台同步揭牌,包括重庆市具身智能协同创新联合会、“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具身智能实验室”以及“中移物联、凯瑞机器人、华苏科技、小易智联——具身智能产业共创基地”等。
活动现场,5位行业专家分享了关于具身智能的前沿洞见,包括汽车与机器人产业融合路径、具身智能在特殊儿童康复领域的应用实践等。
先进材料产业专题对接活动
重庆瞄准百亿美元级新材料“风口”
研发新材料,用AI竟然能快80%;一个小小的碳化硅器件,未来竟有百亿美元级的大市场。这两个最前沿的产业“风口”,正成为重庆制造业新的发力点。
11月25日,在“材聚新重庆·渝见新机遇”先进材料产业专题对接活动上,近300位行业精英带来的前沿研判,以及龙头企业投下的真金白银,清晰地勾勒出重庆抢占这一关键赛道的路径图。
作为制造业的“粮食”,先进材料正迎来一场技术范式的巨大变革。赛迪顾问专家赵振越在现场抛出的数据很有震撼力:“AI+新材料”正在重塑科研范式,人工智能深度介入后,有望将传统材料漫长的研发周期缩短60%至80%,并在生产环节显著提升良率、降低能耗。
另一条备受瞩目的赛道是被称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石”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中电科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铁斌预测,仅碳化硅功率器件这一细分市场,到2030年规模就将突破100亿美元。
面对机遇,行业龙头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重庆的战略价值,纷纷将规划图变为实景图。例如,华峰集团正计划在重庆纵向延伸尼龙66产业链,实施新能源车用高端铝板带箔等项目;华陆新材全力打造全球最大的硅基气凝胶生产基地,瞄准高效节能与隔热市场。
重庆不仅有龙头企业的集聚,更握有不可替代的资源“王牌”和差异化的产业布局。例如,大足区的锶矿资源已探明储量亚洲第一,正打造全国唯一的省级锶盐新材料产业园;长寿区利用西部唯一具备危化品集装箱作业资质港口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化工园区。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张海登表示,先进材料产业已进入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工信部将持续支持产业基础雄厚的重庆先行先试。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专题对接活动
今年1至10月产业园累计新增投资近460亿元
11月25日,记者从“枢纽聚新能·制造启新程”重庆枢纽港产业园专题对接活动上获悉,今年1至10月,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累计新增投资近460亿元。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是重庆落实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定位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已累计签约开工投产产业项目超260个,总投资超2100亿元。其中,先进成套装备项目100个、总投资超850亿元;先进材料项目42个、总投资超510亿元;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服务42个、总投资112亿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项目33个、总投资超280亿元等。同时,今年1至10月,产业园新增产业项目78个。
“目前,产业园已经集聚企业超过1000家,初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为主导的三大产业集群。”市经济信息委二级巡视员陈建军介绍,目前产业园正在按照“三步走”的规划发展,即2027年园区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2030年破1万亿元、2035年达1.4万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一级巡视员袁鑫涛表示,重庆枢纽优势明显,在发展船舶、航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既是枢纽,更是装备产业集聚、创新、协同、开放、引领的重要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重庆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利用和充分聚集,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园。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重庆与众多企业可以加强技术交流,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对接项目的落地,实现互利共赢,共创美好未来。”袁鑫涛说。
人才高质量发展专题对接活动
100名高层次人才与30家渝企达成合作
11月25日,“渝汇新人才·智融新重庆”人才高质量发展专题对接活动举行。活动聚焦产业需求,精准邀请来自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赴会,助力多家渝企现场招揽到心仪人才,实现“人才+产业”高效对接。
会上,一批市级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获授牌,市经济信息委同步发布《重庆市汽车、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目录》《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岗位(群)能力需求蓝皮书》等“政策指南”。
在人才精准对接交流环节,30家参会的重点渝企与100名高层次人才展开面对面交流并达成引才合作,其中长安汽车、赛力斯等整车企业以及中电科芯片、芯联微电子等集成电路企业岗位特别受青睐。
会上,市经济信息委与重庆欧美同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海外人才引进通道;一批重点渝企与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达成引入签约;10名“科技副总”专项人才与企业签约合作;多家银行与一批企业达成金融服务协议,为人才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创建政府搭台、企业主体、人才主角的人才引育对接平台,我市正持续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入渝。”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实现了“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做强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接下来,我市将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持续跟踪签约项目落地,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更多高素质人才入渝“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来源:重庆日报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535号严禁复制或建立镜像站遥阳科技提供网站建设及网络推广技术支持服务